历史学专业网站

点赞:32070 浏览:1529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代中国史学专题讨论(授课大纲)

一、课程概说2

二、成绩计算方式2

三、授课进度3

(一)讲授与讨论3

(二)报告与讨论4

(三)同学口头报告4

四、参考书目4

五、授课大纲6

(一)现代中国中国史学的建立6

(二)晚清的经世史学7

(三)古史辨运动8

(四)历史地理学的兴起9

(五)陈寅恪的史学9

(六)五四史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意识10

(七)陈寅恪的史学12

(八)台湾地区历史研究所的硕博士论文分析12

六、MLA简明论文格式14

学期报告封面16

程编号:153779-001

授课授授:彭明辉

开课系所年级:历史研究所硕士班

教室:季陶340315

时间:星期三7-8节16:10-18:00

课程概说

本课程讨论当代中国与台湾之史学,系采专题形式,而非叙述式之教学.

授课方式:前8周为一般性概论,采课堂讲授,其後以讨论为主.课堂讲授旨在引导学习者进入当代史学之门径,故所讲授内容并非完整,而系揭示学习者之论题选择方向.

课程讨论以20世纪的史学发展,流派,人物为重点,包括当代世界史学的发展,中国当代史学的形成,台湾史学的研究趋式等.

学期报告需具创发性.

指定阅读材料请於课前预习.

成绩计算方式

本课程无纸笔测验,以研究报告为评量对象.

报告成绩分为口头报告与书面报告两部分.

口头报告时须准备书面资料发给同学,内容包括下列项目:

研究动机

文献回顾

欲解决的问题

报告大纲(章节安排)

参考(徵引)文献(书目):分史料,专书,论文等列出

书面报告依论文格式写作,包括下列项目:

封面

目次

前言(绪论,引论):研究动机,文献回顾,欲解决的问题

本文

结论(呼应前言之研究动机和欲解决的问题)

参考(徵引)文献(书目):分史料,专书,论文等列出

写作格式:写作格式於课堂中说明,规格:A4纸,电脑打字,横打,上下左右空4.5cm,标题与内文字距离0.5cm,字大小:照相打字15-16级(Windows文书软体10-11pt),内文字请用细明或新细明体,标准行距(Windows文书软体0.6-0.7cm),25pp以内.

报告须有30%为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平时讨论占学期成绩40%.

期末报告占学期成绩60%.

授课进度

讲授与讨论

课程说明(09-19)

现代中国中国史学的建立(09-26)

晚清的经世史学(10-03)

古史辨运动(10-17)

历史地理学的兴起(10-24)

陈寅恪的史学(10-31)

五四史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意识(11-07)

台湾地区历史研究所的硕博士论文分析(11-14)

报告与讨论

陈垣的史学(11-21)

钱穆的史学(11-28)

社会科学与历史学(12-05)

同学口头报告

同学口头报告(12-12)

同学口头报告(12-19)

同学口头报告(12-26)

同学口头报告(01-02)

同学口头报告(01-09)

参考书目

王泛森,〈什麽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新史学》,8.2(台北,1997.6):93-132.

王泛森,〈傅斯年对胡适观点的影响〉,《汉学研究》,14.1(台北,1996.06):177-193.

王泛森,〈读傅斯年档案札记〉,《当代》,116(台北,1995.12):30-53.

王泛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

王震邦,〈台湾近三十年来的胡适研究(专论类专着部分)〉,《国文天地》,6.10(总70)(台北,1991.03):107-111.

王震邦,〈台湾近三十年来的胡适研究(传记类专着部分)〉,《国文天地》,6.9(总69)(台北,1991.2):108-111.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胡适之先生杂忆〉,《历史月刊》,70(台北,1993.11):68-76.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

宋曦,〈民国以来的史学──国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国历史学会年会上讲〉,《国史馆馆刊》,21(台北,1996.12):1-26.

李东华,〈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华民国历史学研究的发展〉,《中国论坛》21:1(台北,1985.10):36-43.

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当代》,116(台北,1995.12):10-29.

杜正胜,〈发刊词〉,《新史学》,1:1(台北,1990.03):1-4.

杜维运,〈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与西方史学家论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288-335.

杜维运,〈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收入:杜维运,《听涛集》(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5),137-192.

汪荣祖,〈梁启超新史学试论〉,《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台北,1971.06):227-236.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

周玉山,〈五四的历史与文学〉,《联合文学》,12.7(台北,1996.05):55-57.

林德政,〈梁启超对传统史学的态度及其新史主张〉,《历史学报》,16(台南,1990.03):229-256.

俞大维等,《谈陈寅恪》,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孙同勋,〈谈傅斯年先生的史学〉,《历史月刊》,12(台北,1989.1):8-13.

袁英光,桂遵义,《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17-207.

马金科,洪金陵,《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叙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0-48,121-156.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香港:中文大学,1986),137-172.

许倬云,〈社会学与史学〉,收入:杜维运,黄俊杰(编),《史学方法论文选集》,349-378.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7.

彭明辉,〈外国史地引介与晚清史学〉,《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17(台北,2000.5):197-228.

彭明辉,〈从元史研究到西北史地:晚清历史地理学兴起的一个转折〉,文化大学史学系主办,"史学,社会与变迁学术研讨会",1997年5月2-4日,32pp.

彭明辉,《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台北:商务印书馆,1992),1-14,52-127..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以《史地学报》,《禹贡半月刊》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37-51.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黄俊杰,〈近十年来国内史学方法论的研究及其新动向(民国六十年至民国七十年)〉,《汉学研究通讯》,2.2(台北,1983.04):69-76,2.3(台北,1983.07):135-145.

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收入: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55-84.

逯耀东,〈胡适溯江河而行〉,收入: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169-189.

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2(北京,1949.10):1-35.

刘子健,〈史学方法和社会科学〉,《食货月刊》,复刊,15:9.10(台北,1986):371-374.

刘德美,〈何炳松与新史学的提倡〉,《教学与研究》,4(台北,1982.06):187-200.

蔡学海,〈胡适对史学方法论及文化史的见解和贡献〉,《大陆杂志》,67.2(台北,1983.8):3-26.

谢泳,〈三大史学家三条不同的道路──胡适,陈垣与陈寅恪〉,《传记文学》,70.5(总420)(台北,1997.5):43-45.

罗炳锦,〈梁启超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创新〉,《新亚学报》,10.1(上)(香港,1971.12):145-268.

顾颉刚,《古史辨》,第1册,〈自序〉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香港:龙门书店,1964,案:此书初版於1947年印行),34-43.

授课大纲

以下所列阅读资料,*号者为必读资料,其余为进阶参考资料.

现代中国中国史学的建立

一、由考据到经世

二、藉求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

三、史学动向与时代变局

四、新史料的发现

五、新方法的输入

阅读资料

杜维运,〈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收入:杜维运,《听涛集》(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5),137-192.

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许倬云,〈社会学与史学〉,收入:杜维运,黄俊杰(编),《史学方法论文选集》,349-378.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以《史地学报》,《禹贡半月刊》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37-51.

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2(北京,1949.10):1-35.

刘子健,〈史学方法和社会科学〉,《食货月刊》,复刊,15:9.10(台北,1986):371-374.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香港:龙门书店,1964,案:此书初版於1947年印行),34-43.

晚清的经世史学

引论

从元史研究到边疆史地

经世思想与认识西方

晚清知识分子的外国史地论着

魏源《海国图志》及其经世思想

(二)徐继畲《瀛环志略》的世界知识

(三)姚莹《康輶纪行》的域外史地

外国史地引介的新动向

(一)以英美为中心:梁廷的《夷氛闻记》与《海国四说》

(二)放眼欧陆:王韬《法国志略》与《普法战纪》的现实意义

(三)来自东洋的启发:黄遵宪的日本史研究

外国史地着作的翻译

西方史学输入的影响

阅读资料

杜维运,〈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与西方史学家论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288-335.

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2-74,113-156.

袁英光,桂遵义,《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17-207.

马金科,洪金陵,《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叙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0-48,121-156.

彭明辉,〈外国史地引介与晚清史学〉,《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17(台北,2000.5):197-228.

彭明辉,〈从元史研究到西北史地:晚清历史地理学兴起的一个转折〉,文化大学史学系主办,"史学,社会与变迁学术研讨会",1997年5月2-4日,32pp.

古史辨运动

古史辨运动:一个争议性的话题

古史辨运动形成的几条线索

胡适与杜威实验主义

科学主义的影响

清代的朴学考据

民俗与戏曲

三、典籍史料化与史学现代化的萌芽

康有为:本意尊孔,乃至疑经

打破儒学普遍王朝

四偶像说

诸子学地位的提升

孔老先後问题

典籍史料化

阅读资料

王泛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香港:中文大学,1986),137-172.

彭明辉,《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台北:商务印书馆,1992),1-14,52-127..

逯耀东,〈胡适溯江河而行〉,收入: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169-189.

历史学专业网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顾颉刚,《古史辨》,第1册,〈自序〉

历史地理学的兴起

引论

一、时代变局与史学动向

二、涵泳旧学介绍新知:《史地学报》与历史地理学

三、朴学考据的新出路:《禹贡半月刊》与历史地理学

四、历史地理学兴起的时代意义

结论

阅读资料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陈寅恪的史学

一、从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谈起

二、64种学习笔记本

三、不古不今之学

四、时代感怀与身世飘零

五、同情的了解

六、内政与外患盛衰之连环性:陈寅恪的古典今情

阅读资料

*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收入: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55-84.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

俞大维等,《谈陈寅恪》,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香港:中文大学,1986),235-259.

五四史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意识

引论

儒学解体,诸说并起

走出今古文问题的纠葛

方法与方法论的迷思

梁启超:抨旧史,迎新史

批评旧史,提倡新史

搜集史料,分类监别

专史通史,交互为用

胡适:科学方法与实验主义

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实验主义,万法归宗

建立典范,影响深远

何炳松:社会科学与史学的结合

治学取径,思想主导

译介新史学,中西复宏通

顾颉刚:古史辨与史料学革命

朴学考据与科学方法

民俗戏曲与儒学经典

典籍史料化

傅斯年:史料与史学的对话

史学便是史料学

考古,语言与文献整理

五、众声喧哗:旧学与新知

结论

阅读资料

王泛森,〈什麽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新史学》,8.2(台北,1997.6):93-132.

王泛森,〈傅斯年对胡适观点的影响〉,《汉学研究》,14.1(台北,1996.06):177-193.

王泛森,〈读傅斯年档案札记〉,《当代》,116(台北,1995.12):30-53.

王震邦,〈台湾近三十年来的胡适研究(专论类专着部分)〉,《国文天地》,6.10(总70)(台北,1991.03):107-111.

王震邦,〈台湾近三十年来的胡适研究(传记类专着部分)〉,《国文天地》,6.9(总69)(台北,1991.2):108-111.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胡适之先生杂忆〉,《历史月刊》,70(台北,1993.11):68-76.

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当代》,116(台北,1995.12):10-29.

汪荣祖,〈梁启超新史学试论〉,《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台北,1971.06):227-236.

周玉山,〈五四的历史与文学〉,《联合文学》,12.7(台北,1996.05):55-57.

林德政,〈梁启超对传统史学的态度及其新史主张〉,《历史学报》,16(台南,1990.03):229-256.

孙同勋,〈谈傅斯年先生的史学〉,《历史月刊》,12(台北,1989.1):8-13.

刘德美,〈何炳松与新史学的提倡〉,《教学与研究》,4(台北,1982.06):187-200.

蔡学海,〈胡适对史学方法论及文化史的见解和贡献〉,《大陆杂志》,67.2(台北,1983.8):3-26.

谢泳,〈三大史学家三条不同的道路──胡适,陈垣与陈寅恪〉,《传记文学》,70.5(总420)(台北,1997.5):43-45.

罗炳锦,〈梁启超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创新〉,《新亚学报》,10.1(上)(香港,1971.12):145-268.

陈寅恪的史学

一、引论

二、64种学习笔记本

三、不古不今之学

四、时代感怀与身世飘零

五、同情的了解

阅读资料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收入: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55-84.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

俞大维等,《谈陈寅恪》,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香港:中文大学,1986),235-259.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7.

台湾地区历史研究所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一、引论

二、区域与断代

(一)由近及远的中国断代史研究

(二)台湾史研究日受重视

(三)维持稳定比例的外国史研究

三、专史分类

四、各大学历史研究所论文类型分析

五、结论

阅读资料

宋曦,〈民国以来的史学──国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国历史学会年会上讲〉,《国史馆馆刊》,21(台北,1996.12):1-26.

李东华,〈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华民国历史学研究的发展〉,《中国论坛》21:1(台北,1985.10):36-43.

杜正胜,〈发刊词〉,《新史学》,1:1(台北,1990.03):1-4.

黄俊杰,〈近十年来国内史学方法论的研究及其新动向(民国六十年至民国七十年)〉,《汉学研究通讯》,2.2(台北,1983.04):69-76,2.3(台北,1983.07):135-145.

MLA简明论文格式

横式(由左至右)写作.

关键詷4-6个.

提要300-500字.

请用新式标点符号.「」用於平常引号,《》用於书名,〈〉用於论文及篇名.古籍之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可省略篇名符号,如《史记刺客列传》.

中文正文用细明体,注脚用楷书.

英文正文用TimesNewRoman,章节用Arial.

英文书名用Italic,论文名用"".

独立引文每行低三格(楷书).

注释请用阿拉伯字数码之上标字(右上方),如9,25.

标题编码层次:一,(一)1.(1)

徵引书目编写方式:

(1)中日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笔划排列

A.专书

B.期刊论文

C.博,硕士论文

(2)西文部分依作者姓名字母排列

A.专书

B.期刊论文

C.博,硕士论文

不可使用"同上","同前引书","同前书","同前揭书","同注几引书"等.

引用专书或论文,请依序注明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项.

A.中日文专书:作者─书名─出版地点─出版公司─出版年分.

注文: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38-45.

再引: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38-45.

书目: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B.中日文论文:作者─篇名─期刊卷期─出版项─年月─页码.

注文:

彭明辉,〈由神明配置图看台湾民间信仰──以中和地区八座寺庙为中心〉,《新史学》,6.4(台北,1995.12):45-87.

再引:

彭明辉,〈由神明配置图看台湾民间信仰──以中和地区八座寺庙为中心〉,《新史学》,6.4:45-53.

书目:

彭明辉,〈由神明配置图看台湾民间信仰──以中和地区八座寺庙为中心〉,《新史学》,6.4(台北,1995.12):45-87.

C.西文专书:作者─书名─出版地点─出版公司─出版年分.例:

注文:

SamuelP.Huntington,PoliticalOrderinChangingSocieties(NewHens:YaleUniversityPress,1968),102-103.

再引:

SamuelP.Huntington,PoliticalOrderinChangingSocieties,102-103.

书目:

Huntington,SamuelP.PoliticalOrderinChangingSocieties.NewHens:YaleUniversityPress,1968.

D.西文论文:作者─篇名─期刊卷期─出版项─年月─页码.例:

注文:

HoytTillman,"ANewDirectioninConfucianScholarship:ApproachestoExaminingtheDifferencesbetweenNeo-ConfucianiandTao-hseh,"PhilosophyEastandWest,42.3(NewYork,July,1992):455-474.

再引:

HoytTillman,"ANewDirectioninConfucianScholarship:ApproachestoExaminingtheDifferencesbetweenNeo-ConfucianiandTao-hseh,"PhilosophyEastandWest,42.3:455-474.

书目:

Tillman,Hoyt."ANewDirectioninConfucianScholarship:ApproachestoExaminingtheDifferencesbetweenNeo-ConfucianiandTao-hseh,"PhilosophyEastandWest,42.3(NewYork,July,1992):455-474.

学期报告封面

国立政治大学第90年度上学期期末报告

课目:当代中国史学专题讨论

授课教授:彭明辉先生

报告题目

系级:

学号:

姓名:

.14.当代中国史学专题讨论(授课大纲).彭明辉.2000下

当代中国史学专题讨论(授课大纲).彭明辉.2000下.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