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题目数学,文题目

点赞:4724 浏览:160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论文题目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作者杨瑞

籍贯云南沾益

工作单位沾益县白水镇白水小学

主要研究领域小学语文

详细通信地址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白水镇白水小学

邮编655335

13577382950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摘 要:本文分别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心理特点,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异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四点阐述了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积累词汇,把字音读准,要把词形象化,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要把握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感知,感悟层面的朗读训练,找规律,教方法,多朗读,找体验,找重点,练思维,并从朗读课文的渐进过程和朗读作为字,词,句,段,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了教学建议.

教育的文题目数学,文题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朗读语言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语言能力,就是让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文字(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而语言本身是有声的艺术,并非静寂的字符,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正如刘国正先生说的:"获得语言的技能,主要依靠语言的实践,对理论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①在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②事实表明,语文教学忽视朗读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朗读对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当我们把课文中记录词的一些无生命的方块字化成"有生命"的方块字朗读出来时,就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更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 一,重视朗读训练的意义 (一)从学习语言的规律来看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了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一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朗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 (二)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重视朗读训练将会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受益终生.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特别是机械记忆的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要求他们达到较高,较深的理解程度.教学中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起来还不能达到深透的程度,还没有鉴赏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过去不懂或懂得不透的东西慢慢地领悟,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实践表明,许多语文功底深厚的人,无不受益于儿时的多读多背.因此,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的. (三)从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异同来看 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只靠"说"和"讲"不行,必须重视朗读.现代汉语中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在语文课上大体讲讲课文,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毕竟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还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口头语言的情境率大大高于书面语言.口语表达时,交谈双方处在同一情境之中,许多语言成分被省略,却不会影响理解,也不会发生歧义.而书面语言要表达这一情境时,就必须有对人物表情,动作,内心的刻画,有完整的语法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二是书面语言中词语的丰富程度大大超过口头语言.口语表达重在通俗易懂.表达一个意思时,使用的词语可以多次重复.既使语法结构不完整,无条理,有时也不会影响对说话内容的理解.而书面语中的词语运用要准确,不重复,语法结构须完整,条理须清楚.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提炼,加工,润色的书面语,才能使读者读懂.因此,语文课上的"说"和"讲"都不能代替读."说"和"讲"在课堂气氛上表现为比较热闹,活跃,但由于课文的语言没有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痕迹,过了一段时间,印象即会消失.好文章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如果不靠朗读来揣摩,领会,学习,也不靠背诵来记住,那么到用的时候则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或文理不通的现象. 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如今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做天马行空的发挥或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课上尽情展示教师的文化底蕴,甚至把阅读课上成文学欣赏课,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首先,阅读教学过于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多,环节多.有些教师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总是怕有遗漏,怕教少了考试考到怎么办教多了,即我们常说的把课文教"肿"了,又使教学过程繁琐,内容冗长,造成学生厌烦,老师疲惫,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其次,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第三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三,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从字,词,句,段,篇的有机组成来分析 1,把字音读准. 除了要求学生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音变的规律,包括轻声,儿化韵,变调,啊变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让学生知道并能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2,要把词形象化. 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当我们把课文中记录词的一些无生命的方块字化成"有生命"的方块字朗读出来时,就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更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只有把每个词看"活",才能准确理解它,才能用相应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人们在说话时,对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的概念,通常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那将比单纯地抄背词语解释要具体,有用得多. 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 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三项指标.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在标点符号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要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与停顿相适应,相配合,突出强调句子中的某个词和词组,就是重读.重读就是为了体现语句的目的.重读的把握,同样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总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的表达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这就是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停顿,重读和语调,再通过对停顿,重读和语调的反复推敲和揣摩,来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感受,必然能使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得到提高. 4,要把握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的脉络,理解了作者在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朗读训练侧重掌握朗读的基本技能.低中年级的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高年级则要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逐步读出抑扬顿挫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能比较恰当地表现作品意境的目的. (二)从朗读课文的渐进过程来分析 我们知道,朗读课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亦即阅读主体对课文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阅读层面应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1,整体感知层面的朗读训练. 此是训练朗读的第一步.这一步先要让学生辨认书面符号(即识字),再凭借口语经验对书面符号进行"意义组合",然后逐步达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对于那些儿童比较生疏的书面语言,由于得不到口语经验的支持,可能出现读破词语或句子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具体指导,对于刚刚第一步学习阅读的儿童,老师还可以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在这一层面,学生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就像在某个城市的上空搞"航拍",拍出的是这个城市的全景. 2,感悟层面的朗读训练. 感悟层面的朗读,是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在这一层面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应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即紧紧地扣着读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读,来检验他们是不是已经对课文有所感悟了.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够虚心涵泳,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通过这一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朗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让他们走进角色,体会情感,想象场景.朗读课文,不过是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用声音表达出来罢了. 3,积累层面的朗读训练. 积累层面的朗读训练,具有整合与审美的功能.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往往只求短时突击,死记硬背,变成了"单打一"的语言外壳的记诵,而把蕴藏在语言之中的特定表象和思想感情抛到了一边.这样做不仅削弱了背诵训练的价值,而且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积累.这是因为"进入学生头脑的语言,必须是真正构成可视可感的表象或概念的外壳,而不是'空壳',这样的语言才可以成为他们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供他们自由地驱遣,运用".④我们应在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组织他们练习背诵.要让学生一边轻轻地吟诵,一边展开想象.必要时可辅之以挂图,录像或多媒体."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⑤也可以采用创造性复述,分角色对话,演课本剧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范文语言的感受与内化.总之,积累层面的朗读训练,应是对所学课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的立体的审美体验和全方位的语言积累. (三)找规律,教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个范例.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目的绝不是仅仅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各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这一载体,教给学生课文成功运用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学会怎样读写此类文章的方法.大家知道就语文而言,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毕业,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何况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日益更新.教师无论教给学生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有位大学校长曾在毕业典礼上说道:"我们教育学生就象猎人打猎一样,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而不是老让他们带干粮."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工具,并最终运用这个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说"熟练使用"是猎人生存的基本保证,那么"灵活运用知识"一定是学习成功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方法极其重要.教师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知识将会是无限的.

(四)多朗读,找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新课标》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五)找重点,练思维.

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全面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老师讲解的起点必须比较高.一般的东西不要讲,只选择难点,优点和缺点加以分析.所谓难点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估计学生不懂的地方,优点主要是指选词炼句方面的精华,缺点不一定有,也可能有.这些知识点包括主题,题材,结构表现手法在内,但更主要的是在语言方面.如在讲《夜》一文着重分析这样一句话:"他的手软软地不敢便接,好象遇见怪秘的魔物,又不好不接,便用手心去承受,松松地捏着,偷窃似的赶忙往衣袋里塞."根据上文,这个人物是个商人,他帮姐姐去探听外甥女夫妇被杀的情形,他这时接到外甥女夫妇的一张字条.这句话就是写他接字条的动作和心理状态的."软软地"这个词选得好,因为害怕字条落在手里,手自然不会用劲,所以手的状态是软的.两个"软"字重叠,不仅表示程度加重,而且音节和谐动听.能表示"软"这个意思的,还有"发软""很软",但"发软"在程度不及"软软地","很软"不能表示此时发软的意思,而且音调不和谐,只有"软软地"最准确最形象地表示人物此时的心理状态,"承受"是被动地接受由上落下来的物体,它准确地描写了不是用手拿而用手托着字条的样子."松松的"修饰"捏着",怕接触的情态非常逼真."偷窃似的""一塞"表示动作快得出奇.这些词充分地揭示出了人物的恐惧的心理状态,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总之,注重朗读训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中应该重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