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量化考评中的浮躁

点赞:15734 浏览:700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任何职业都应该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规范,有规范就应该有考评.特别是对从事教书育人崇高事业的高校教师来讲,必要的量化考评还是需要的,关键在于如何考核.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教师的科研业绩同教学业绩一起作为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评审、岗位聘任等的重要依据.但是在高校教师量化考评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之间并不平衡,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倾向十分严重,给高校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引发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一、高校教师量化考评中的浮躁表现

1.在科研上重成果,轻转化

高校部分教师致力于多写论文,多出成果,而相对忽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多地在成果的产出率上下功夫,而较少地在转化率上下功夫,致使不少高校的科研成果虽然达到相当的水平,但转化率却很低.

2.在科研中重数量,轻质量

高校教师量化考评关系教师的切身利益,促使有的教师为此争分夺秒,日夜奋战,透支健康甚至透支生命.付出成本不小,得来确实不易.数量不检测,只是能力、时间、条件等所限,又急于求成,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造成较为普遍的论著低水平,多“产出”现象.


3.个别教师因长期工作压力,情绪焦虑而工作倦怠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11年“9月2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现在在我国呈增多趋势等根据国际标准,工作倦怠包括三个指标: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已经耗尽,对工作缺乏冲动,有挫折感、紧张感等玩世不恭,指刻意与工作以及与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距离,对工作不热心和投入等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现在就有个别高校教师由心浮气盛又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转而处于这种“工作倦怠”状态.

高校教师量化考评中的浮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教师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高校教师量化考评中的浮躁危害

1.严重损害高校部分教师的身心建康

高校教师量化考评要求教师在科研上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无疑促使了高校部分教师的浮躁,使其争分夺秒,日夜奋战,超负荷运转,透支健康甚至生命,自己给自己施压,其身心健康必然遭到相当大的损害.长此以往,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下滑,对高校的教学、科研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

2.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

高校教师量化考评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近年来其负面影响更为凸现.发表一篇论文多少分、争取到一个课题多少分、获得何种奖励多少分,年终累计总分成为本人评职称、领津贴的重要依据.这种方式造成许多教师疲于“挣分”、应付,而没有了创新思维,也忽视了教学质量.导致部分教师无心教育,教育质量下滑.

3.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国际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生产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可见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提高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但是,我国高校部分教师的浮躁,一方面,使现有的科技成果及成果转化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学质量,使后继人才的学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受到影响.其结果无论从近期还是从长远的角度看,都影响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三、对高校教师量化考评的几点建议

每位教师的成长背景不同,其所具备的能力、优势和特长不同;在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创新能力的展示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学科亦有不同的规律和要求.而许多高校采取的都是近乎一刀切地体现教学和科研并重,实际上偏重科研的量化考核办法,并且将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聘任和奖励挂钩.这一利益指挥棒客观上引导出了“全员发文章,全民找课题”的“跃进”现象.加之缺乏必要的学术规范和约束,以及缺乏成熟的同行评议和成果发表机制,学术浮躁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1.避免过于绝对量化和短期化

科研精品不一定能年年按计划产出.知识工作领域中不是靠“赶”就能成的.赶出来的东西从长远来看绝大多数是一大堆的垃圾.一年一评,显得非常急功近利,反映着中国大学一派浮躁的心理.一个有深度的研究项目,哪能一年就出成果,可能连论文还没有发表出来.大学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对有项目的研究人员,将研究时间延长,任其自由研究与探讨,防止疲于应差.现在发表论文,尤其核心期刊、SCI,不仅发表周期长,而且发表难度大.还有相关验收部门,填不完的项目检查表.因此 对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人员,不宜用过于机械的指标进行与科研周期相比期限太短的考核.眼下,可考虑对年轻教师设立进行一定的量化指标,帮助他们走上研究的轨道.而对有一定资历的专家则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沉下心来,在一些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建立多元化的考评办法

(1)区分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

将教师区别为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在职称聘任方面,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为不同类型的教师留出必要的通道.对其评估也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做到人尽其职、各施所长,让专注于教学的人安于教学,让擅长于科研的人乐于科研.尊重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发挥教师各自的专长,给教师提供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让教师获得事业上的成绩感与满足感.如武汉大学日前专门设立“教学型”教授,以鼓励教授站在本科教学第一线.

(2)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相互替代

实行基本考核和差异考核.基本考核设定基本教学科研工作量,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必须和应该完成.基本考核教学优先,设定的教学工作量要确保扩招后对师资的需要.基本考核按不同职称不同学科对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提出不同要求,但差别不宜过大,科研工作量不宜过多而主要体现在成果的层次上.并且在基本考核中建立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相互替代机制等.使教师在选择教学与科研的比重上更弹性,既考虑到教师的共性又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差异的部分实行奖励,使老师对考核的选择性适应性有所增强,既达到好的教学科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