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英国——我的留学故事

点赞:3790 浏览:107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有两段留学经历,分别与两个岛有关,一个是太平洋上的日本岛,一个是大西洋上的大不列颠岛.这两座汪洋中的岛屿在交通上同为靠左出行,体制上同为君主立宪制,却各有其独特的悠远文化.2010年秋天,我拎着大包小包,揣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的懵懂憧憬,来到了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交换之旅”.从此,这个东方小岛的一切就如同一幅悠长的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留学日本的经历赋予了我一种特殊的异国情愫,它促使我在两年之后再一次踏上探索世界的旅程.而这一次,我乘机飞往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岛国——英国.2012年秋天,我来到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这两段留学经历带给我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和体验.日本的清丽脱俗与英国的风情万种在我的世界里融成一片.您一定会好奇为什么我会做出这样的留学规划,好奇日本和英国的高等学府里到底有怎样的风景吧?下面,我就来简单介绍我的留学故事.

在日本做交换生:初识世界

2008年9月,我踏入北京林业大学的校门,成为一名日语系的本科生.大三那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际公派海外学习项目,赴日本国立岛根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交换生生活.初次跨出国门,我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像海绵一般吸收着各种新元素,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和这些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肤色的朋友们的交流让我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同时激发了我探索世界的兴趣.于是,我对本科毕业之后是否出国留学这个问题有了极为明确的答案:趁着年轻,多去看看这个世界.

出国看世界其实有很多选择,对于学日语的我来说,最自然的选择就是去日本读研究生,并在学习之余深入了解当地社会.更何况,我在日本交换的经历还能为留学申分,日本的朋友也能帮忙收集信息,何乐而不为呢?打定主意之后,我就给日本几所大学的教授写了邮件,表明了自己的进修意愿,也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些肯定的答复.正当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朝着看似最自然、最合理的方向发展时,我心中却渐渐生出不少疑问:为什么日本对我来说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呢?日语系的学生就理应去日本留学吗?我是不是被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套住了呢?世界那么大,我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一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呢?因此,当身边的同学都在热火朝天地联系导师,准备日本大学院入学考试的时候,我却渐渐萌生了去欧美国家留学的想法.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正是这天马行空式的灵光一闪让我在一年之后踏上了英国的土地.

从日本到不列颠:开始新探索

最初决定从日本转往欧美国家留学的时候,我心中也有不少担忧:第一,日语专业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去英语国家深造的例子不是太多,所以我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第二,我不知道这种选择会不会给以后的就业带来不良影响,会不会让未来的用人单位觉得我不够安分.但是,一想到自己即将踏上未知的土地,人生经历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我就感到很兴奋.趁着年轻,就该抓住机会出去见见世面,人生原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又有什么好怕的呢?打定主意之后,我便开始规划自己的英国留学之路.


申请留学的第一步是攻克雅思考试这一关.虽然我本科就读于日语系,但我一直很喜欢英语.对我来说,日语和英语分别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我观察世界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所以我一直坚持学习英语,自始至终都在享受双语学习的乐趣,同时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学习基础.因此,尽管我备战雅思的时间并不充裕,但我还是顺利取得了总分7.5分的成绩,这让我扩大了目标学校的选择范围.

在择校时,我的目光首先聚焦于英国,原因有三点:第一,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十分吸引我;第二,在这个高等教育日益产业化的时代,英国高等学府朴实而严谨的学术气息实属难得;第三,英国的硕士学制多为一年制,正好符合我想要尽快回国就业的大方针.在英国的众多城市中,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被誉为“北方的雅典”,是一座极富艺术气息的古老城市.那里的爱丁堡大学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前沿阵地,还拥有大卫·休谟(Did Hume)、柯南·道尔(Conan Doyle)、J. K.罗琳(J. K. Rowling)等众多知名校友.于是,爱丁堡大学成了我最终的留学选择.经过两个月的申请,我终于如愿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留学英国的日子让我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每当我观察到新现象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自己在日本的时光,不由自主地比较两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渐渐地,我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两个国家在文化、思想上以及高等教育方面的许多差异.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也让我对东西方教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学在爱丁堡: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英国的教育理念中,最让我受益的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它鼓励学生去怀疑一切,质疑和挑战学术界最权威的观点和研究结论,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起初,我们这些来自东方的学生很不习惯这种思维方式,总觉得自己还什么都不懂,拿什么去质疑学术界“久经沙场”的教授们呢?所以,在挑战权威时,我们总有一种底气不足之感,甚至会觉得自己在“以下犯上”.在这一点上,西方学生总是无所顾忌,敢于抛出各种问题.因此,在爱丁堡大学的课堂上常常上演这样的一幕:教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突然遭到学生们的质疑,于是提问像潮水般涌来,令教授穷于招架,活像在上演一场即兴辩论赛.如果刚巧碰上一位教学经验不那么丰富的年轻教授,整堂课的节奏就会被学生们带跑,被逼无奈的教授只好说:“你们的问题都很好,可是再问下去我就讲不完课啦!我们课下再讨论吧?”学生们私底下总是开玩笑说,别看这些教授在学术领域威风凛凛,遭到质疑时他们同样要放下身段.其实,教授们并不是在向学生屈服、认输,而是愿意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他们的博学、严谨和谦逊总是让我感到折服.

日本到英国——我的留学故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日语系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洋溢在英国大学中的这种轻松、自由又锋芒毕露的气息与我所熟悉的东方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而在“前辈”“后辈”这样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日本,更是很少有人去挑战权威.相反,日本社会更崇尚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学生们对师长总是顺从谦和、礼貌有加,很少出现学生挑战教授甚至让他们当众下不来台的情况. 在爱丁堡大学,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方式让我获益匪浅.无论是课上讨论还是课下写论文,这种思维始终贯穿在我一整年的学习当中.学年末,在提交完厚厚一本毕业论文时我才发现,最初这种完全让我不知所措的思维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了.它引导着我以一种更客观、更辩证的方式去阅读、思考和生活.它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独立于“他人的世界”.

对比两国教育:研讨课里的秘密

英国和日本的大学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在具体运作上却有着许多不同,比如研讨课(seminar)就包含着很多有趣的东西.

英国和日本的大学课程中都有讲座(lecture)和研讨课.讲座的形式为中国学生所熟悉,是教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课堂结束前往往会留有答疑时间.而研讨课是讨论课,由十个以内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通常,在讲座结束的几天之后才会有一堂研讨课,以便让学生在讨论前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消化和吸收讲座上讲过的知识点.简而言之,讲座是教授提供理论知识的平台,而研讨课则是学生们真刀地用思想交锋的舞台.

或许是由于日本人较为内敛的关系,日本大学里研讨课的氛围往往不是太活跃.期间,教授会彬彬有礼地“请”学生发表看法,而学生则十分谦逊地应邀回答.整堂研讨课秩序井然,学生们很少会去挑战课本中的内容.最终,学生们会倾向于在某一观点上“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把日本大学的研讨课比作一对一式的安静访谈,那么英国的研讨课则更像是热火朝天的记者招待会:学生们一个接一个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授则只负责维护发言秩序和把握课堂时间.与日本相比,英国的研讨课中有更多的思想碰撞.

另外,在英国,教授只负责在讲座上传授专业理论,将学术界的争论焦点介绍给学生,但不会强调哪些是权威观点、哪些是正确观点,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甄别和思考.而讲座之后的研讨课正是培养这种独立思维的苗圃,是展示个人观点并与他人互相切磋的好平台.与日本不同,英国的研讨课旨在激发学生们五花八门的观点,从不要求、也不鼓励大家“达成共识”.

英式教育鼓励学生在吸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并认为在形成观点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往往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更重要.回顾在爱丁堡大学的留学经历,我发现自己收获到的最珍贵的东西不是作为“结果”的具体知识,而是作为“过程”的思辨能力.现在我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我自以为结论很“傻”的论文都能拿到满意的分数,这离不开我合理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分析过程,更离不开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感谢两个岛国给了我许多观察、学习和自省的机会,让我在异国他乡遇见不一样的世界和自己.希望我的留学故事能给大家带去一点启发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