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逆反心理的成因

点赞:7953 浏览:321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关.由于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同,特别是当前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在家由爷爷奶奶看管.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又过分疼爱孙子孙女,学习监管不到位,思想教育不到位,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健全.还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离异家庭逐年增多,使得孩子心理发展不健全.再加上当前电视、网络的不良影响,使得学生身心发展受到影响.这些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 物理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其主要表现在: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能读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产生困难;探究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未必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些探究的方法,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学生对思维方式不易跟上,产生思维上的困难,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和研究.

物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导致逆反心理.教学没有创新,与生活、社会联系少,课堂无新意,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2.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关键在自身,但教师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视. 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宝贵的基础条件.信任一旦失去,很难重建.那么如何信任学生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可以信任教师,教师是靠得住的,是可以依赖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感情上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学生更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如笔者讲完《压强》一课后,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观察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对于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理解,一部分学生认为:压强是向被压物体方向;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液体、气体压强是向各个方向;而有一个学生的观点与众不同:压强是相互的.我对这三种观点都给予肯定,同时称赞他们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对学生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和热情鼓励.所以平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应经常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物理,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具体做法是: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2.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凡对物理学习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没有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对物理知识没有理解.这样,物理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一般来说,对物理知识不理解,这需要老师多讲解.而学生很多没听懂却说懂了.这时老师应当出题检验一下.让学生获得成功喜悦.这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平日如果受表扬少,对批评较为敏感,若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动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理,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者的对立面.所以,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实施微笑教学、鼓励教学,使其感到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疑难点要注意个别辅导,多面批、多激励.这样,通过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去溶化学生逆反心理的坚冰,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同时,他们也会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物理学习上去.

物理教学逆反心理的成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3 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应当在指出其负效应的同时,分析其另一侧面――正效应,对此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加以利用.正效应主要有:

2.3.1 思维批判性

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连科学知识也敢于怀疑.即使学生说错也不要批评,而要耐心细心地讲解原因.对学生这样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独立个性的发展.

2.3.2 好胜心

表现在他们不再是听话、顺从,而是勇敢、有闯劲,这种好胜、敢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开拓,积极进取的个性.教师要在实验上,让学生设计实验看谁做得最巧妙,做题上比谁做得快、做得正确、解法最多.

2.3.3 求异思维

书本知识是这样的,而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却偏偏认为是那样的,虽然有时不免钻牛角尖,但反映了学生求异思维、独辟蹊径,从其他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会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给予积极引导,或许能使这些学生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具体有效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波的干涉、衍射时,可向学生介绍光也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通过以下简单的实验即可观察到:在一块干净的玻璃片上均匀地涂上一层墨汁,待干后,划一条狭缝或靠得很近的双缝,通过狭缝看太阳,即可看到美丽的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现象(不过此实验难度较大,要求缝划得很细,现象才能清晰,一般同学不易做成功),能激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努力,一定会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社会的重视,会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