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二)

点赞:4085 浏览:122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心理疾病源于婴幼儿时期心理没有得到良好的呵护.

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为重中之重,可是有些细节却常常被家长所忽略,而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却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孩子断奶心理问题

现在国际上一致认为,对一岁以内的孩子进行母乳喂养,其受益是无穷的.孩子在吃奶的过程中,吸进的是乳汁,饱受的是母爱,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孩子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宝宝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随着宝宝的长大,断奶一事便提上了日程.宝宝10~12个月时,母亲的奶水已经不足以提供宝宝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同时宝宝乳牙已经形成,具备吃东西的生理基础,此时,妈妈就面临着给孩子断奶的问题.

这里我建议妈妈在给宝宝吃奶的过程中就开始计划断奶问题,随时有断奶的意识.比如:宝宝3、4个月时就喂他点蛋黄,4、5个月时喂他鸡蛋羹,再大一些就进食点苞米糊、粥类等.这样到断奶的时候就能“水到渠成”.


断奶最好在11~12个月之间进行.采取的方法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例如可以用注意力转移法:家长可以在宝宝还不太饿时,就按照他的喜好喂一些好吃的东西,孩子没有饥饿感,就不会到妈妈怀里,这样渐渐的,孩子就会适应脱离母乳的状态;

另外还可用“鱼目混珠法”.宝宝睡意朦胧时,在奶瓶内放入比母乳味道更香浓的奶质品,将奶嘴放进宝宝的口中,此时妈妈要以喂奶的姿势抱着孩子,这样宝宝会安心地觉得他是在吃妈妈的奶.这样,母乳就会逐渐被其他食品所代替.

现在许多家长给宝宝断奶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比如把宝宝交给老人带,自己“置身事外”两天;或者干脆与妈妈隔断几日,晚上不在一起睡,即使宝宝哭闹也不给他母乳;还有一些母亲将奶头涂上辣椒或者黄连迫使孩子断奶等这样的方法都会给宝宝的心灵带来很大伤害――没有母乳,也被剥夺了母爱,这对以后的性格形成十分不利,容易产生愤怒、悲伤的情绪.

温馨提示:

吃奶是小宝宝的基本生理,对孩子是第一重要的,但吃奶时间过长会形成对母乳过度依恋,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大小便训练

换尿布到何时为止呢?什么时候训练宝宝大小便最合适?早训练行不行?类似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殊不知这大小便训练里也有许多学问呢.

耶鲁医学院著名心理学家格塞阿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他将大女儿“T”从46周开始进行走楼梯训练,而小女儿“C”依然在床上玩耍.3周后,T已经能走5个台阶,52周时,T已经可以从第一个台阶走到顶端,而小女儿C则一个台阶也上不去.接下来,他又教C从52周起开始训练,两周后,这对双胞胎姐妹的“成绩”一样.这个实验说明,小孩子的成熟度在里面起着很大作用.宝宝的成熟和训练是相互呼应的.

大小便训练也同样受宝宝成熟度的制约.20个月之前进行训练只能给宝宝造成心理伤害.通常来讲,从宝宝22个月起对其进行大小便训练比较适合.这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父母应知道宝宝何时要大小便,在恰当的时间把尿盆拿来,让他坐在上面.经常这样,宝宝就会形成“上厕所”的意识.这种做法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可是大事呦.

温馨提示:

宝宝在睡眠时可能会将粪尿便在床上,有的家长发现后,将正在酣睡的孩子打醒,进行训斥,以此想让他“长记性”,这种做法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不要把孩子看得什么都不懂

了解宝宝的心理特点,互动性地逗着玩是很有意义的.可很多家长把宝宝当成玩具――看着一岁以内的胖小子好玩,上去就咬一口,结果把孩子咬哭了;还有的将孩子举得很高,用高低的落差感吓唬孩子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还有些家长,一遇到孩子不听话时,就习惯性地顺口而出:“你不听话我就把你送人”,“一会儿捡破烂的来了,我就把你给他”,“我要是有第二个孩子,我都不要你”等这些话在家长看来可能是玩笑话,顶多是一种哄骗,但在孩子看来分量是非常重的.

有这样一个实例:小明是个三岁的宝宝,聪明可爱,很讨人喜欢.他的妈妈是名护士经常值夜班,爸爸是位教师,全家住在集体宿舍里.有一次,爸爸晚上备课,小明借着上厕所的理由在走廊和小朋友玩耍,连续两次后,爸爸发现了他的“阴谋”,当小明再次要求上厕所时,爸爸给他端来了尿盆,拒绝他出去.小明为了表示反抗,把尿尿在了爸爸的鞋里,父亲一气之下将他打了一顿,并且说:“你再这样淘气的话,我就不要你了.”从第二天起,小明的情绪就开始不正常起来,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变得抑郁寡言.所以说,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慎重,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心事也一天天重起来,不要把他们看得什么都不懂.

温馨提示:

家长最好能够力所能及地贴近宝宝内心,聊天、批评都要符合他的心理特点.“打是亲、骂是爱”的观念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