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个体心理过程的传播探析

点赞:15889 浏览:700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 ]传播;作为;心理过程

媒介介入到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接触到那些无法亲身经历或者观察到的世界提供一个联系的通道.而我们也应当探究作为传播可能发生的前提之一—个体的心理过程.

一、传播之于行为发生原因的心理过程

1.传播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客观上的认知不和谐

属于传播发生动因的客观方面,人们基于对环境的不了解或者是不和谐、不对称的状态而开始了信息的传递.

毫无疑问,人类态度和行为不可避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由W·斯顿夫、W·科勒、M·维特海默和K·卡夫卡奠基的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整体中的特性,它在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部分那里,是不存在的”(萨哈基恩,1974),侧重的是一个物体之所以被知觉的方式如何受到这个物体之被嵌入的整体这个背景的影响.

受其影响,勒温的“场论”开始定型,“场论”的一般观点是研究处于她或者他的“场”中的个体,因为事件是由个体当下环境中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这个“场”也可以称作一种生活空间,是个体行为的私人环境,或是围绕这个个体的社会环境.将“价”定义为个体在某一个时刻的紧张一种动机或者需要,一个“矢量”是一种力量,是推动个体向对于某个物体的否定或者肯定的额知觉行进.一个障碍则阻止一个个体实现其愿望.

而认知不和谐理论的新发展则由格林沃尔德和罗尼斯在1978年提出,将认知不和谐限定为“保持自我尊严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在认识中维护逻辑的一致性的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认知的不和谐、不对称是传播的最初客观动源.

2.传播行为发生原因之二:主观上需求应当得到满足的要求

这是传播发生的主观原因,由于个体需求应当得到满足而导致传播的发生或者信息系统的运行

弗洛伊的两种类型的希望的实现:快乐原则,也就是某种本质的希望或者所构成.另外一个则是现实原则,是由更为理性化,组织化的,也更逻辑化的思想构成,也就是说主要是现实原则统治着意识层面.

“使用和满足”研究就是把受众看成有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基于某种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而E·卡茨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模式的》文章中,将媒介接触行为看做一个因果的过程:社会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导致人们产生媒介期待,随即驱使人们产生媒介接触,最后得到满足.

二、传播作为理解手段的心理过程

前面两个因素导致传播的发生,而传播发生后,信息到达个体,这时,传播便转化为一个理解的过程.

我们解释感官资料的过程即是理解(Lahlry,1991)并且我们确认了来自心理因素决定的功能性影响的存在,主要表现在检测定、文化期待、动机、情绪、态度、选择性心理以及从众心理等等诸因素作用于理解过程,并影响传播的效果.

帕洛阿尔托小组重视作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的个体与他人的传播关系.其奠基者G ·贝特森将元传播、悖论和双重约束带入传播学,论证说,人类的精神不在大脑或者身体的其他部分,而是外在于身体,在个体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因此也就有了这样的标题:“精神生态学”.亦即强调交往传播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出在传播中的理解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播的信息到达个体之后内化的开始.

三、传播作为情景建构的心理过程

信息到达个体开始内化,个体基于自身知识储备的差别产生对信息不同的理解.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义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外界环境进行理解,然后进行情景建构的过程,传播如何通过其“相似度检测”作用在人心中建构一个情景? 首先,传播是一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由于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超出了人们感性认识的范围.仅凭“第一手信息”来认识环境已经不太适合,通过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来了解环境成为必然;其次,由于媒介系统内的活动规律使得其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可能是镜子似的反应,而是由选择的再现,就是信息环境.信息环境即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中则明确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藤竹晓则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许多的拟态事件,一旦进入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就会很快变成社会的某种现象,在现实层面影响人的生活;而人也越来越依赖传播活动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采取行动,这些行为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也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

这个时候的传播应当看做是个体在基于自身理解基础上在自己心中建构环境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自身所处情景的理解,无论正误,都开始渐渐的明晰起来.下一个阶段则是传播的信息作用于个体并促使个体行为产生的阶段.

四、传播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心理过程

这是传播之于个体,促使传播的信息外化,表现为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C·H·库利发展了两个概念:首先便是与次要团体相对应的“首属团体”概念,不仅是指诸如父母,师长等首属团体最早的进入一个人的生活,也是指在构成一个人的社会性方面重要的.其次便是“镜中自我”,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用镜中自我概念来反映人格社会化中人际传播的重要作用.

而“情景论”则更好的诠释了行为产生中传播的信息之于个体的影响.“情景论”的倡导者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系统地介绍了“拟剧论”,将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分为“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两种.“在前台的行为”是个体基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做出的理性的行为发生,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嘲,并为前台的行为进行排练.

因此看来,个体行为的产生并非是随意而为,而是一个传播的信息作用于个体之后,促使其行为发生的过程.简言之是一个接受信息,并使之外化的过程.

总论:由此得知,传播之于个体而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媒介接触的动机,到传播的信息作用于个体,实现传播效果的外化,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从传播之所以发生的客观上的认知不和谐和主观上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的要求,促使传播行为的发生,再到传播发生中理解发挥其影响,然后到达传播在个体心中的情景建构,促成人的社会化,达到传播之于个体的外化.□

作为个体心理过程的传播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个体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