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点赞:13407 浏览:572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社会转型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了解和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建构科学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人成才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社会转型期; 贫困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41-001


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要面临在人格上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在心理和经济上逐步走向独立成熟等许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这种社会角色的急剧变换,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调,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

较之非贫困生,贫困大学生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他们要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更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

1.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是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最普遍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相比,贫困生不仅会因为自身经济条件不如其他同学而自卑失落,也会在自身能力、自我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处世态度很悲观,消极对待人生,有些学生表现为整天沉默寡言,愁眉苦脸,丧失做事的勇气和信心,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不敢面对现实,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

社会转型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强迫和敌对心理

由于贫困生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他们还要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生活节奏紧张,又不善于自我调节,容易出现强迫症状.

3.紧张焦虑

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以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更容易引发焦虑心理.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与非贫困生相比他们更容易受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他们懂得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所以自身负担过重,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困扰着他们,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前途渺茫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时间长了就形成抑郁倾向.

4.人际关系敏感

在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更加注重实效性与功利性,大多数贫困生能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能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但确实有些贫困生的人际关系较为紧张,某些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敏感,人际关系被动,人际关系不和谐给贫困生造成很大困扰.

二、贫困生心理问因素分析

1.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

中国自迈入转型加速期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尤为明显,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化为纺锤型,阶层分化不平衡性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收入差距拉大,以至于在不少人心目中,社会分层等同于收入分层,阶层分化等同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高校贫困生的增多有密切关系.高校贫困生主要来源于社会结构的中下阶层和下等阶层,由于这种收入的巨大反差,贫困生会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目前学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多数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对贫困生的物质帮助,缺乏对他们的心理、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大学之前主要实施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锻炼,而多数中学也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仍处于初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

3.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个体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评价较低,易形成压抑的心理倾向,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大多数贫困生的父母为了生计整天奔波劳碌,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感受,他们的心理容易出现偏差.有些贫困生父母体弱多病,很少看到父母的笑容,家庭气氛很沉闷,他们除了完成学业外,还要为父母的身体担忧,这些都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

4.综合技能缺乏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时期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习成绩,部分贫困生在中学时由于学习成绩好,心理的劣势被学业的优势遮盖了,但在大学里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受当地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限制,大多数贫困生都高分低能没有特长,除了学习成绩以外的其他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此时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就暴露无遗.

三、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学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帮扶体系,特别是要加大助学贷款力度,完善奖学金制度,为贫困生提供帮助.同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创造条件设立勤工俭学岗位,鼓励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减轻经济上的压力.尽管学校设有奖学金,政府、社会有专项扶贫基金,但数量有限,只能照顾到那些品学兼优或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对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说,勤工俭学不失为一种改善自身经济窘境的有效措施.

2.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贫困生心理发展档案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解困能力差,心理健康意识水平低,所以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消除心理贫困的重要方法,也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脱贫的重点,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高校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应该主动干预,从心理普查开始,为每一个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同时也为干预是否实施提供依据.

3.开展团体行为训练,提高贫困生的现实生活能力

针对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如自卑心理重、敏感、孤僻、情绪不稳定,交往、合作、人际关系能力需要提高等,进行自信、适应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使贫困生建立自信,发现自己先前没有意识到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学习有效表达的方式.

当前贫困生已经成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校贫困生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证.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课题编号:sz1210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