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心理互动

点赞:2937 浏览:7077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如何正确把握声乐课中的心理互动,使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是广大声乐教师有待共同探讨的课题.

【关 键 词 】浅析,声乐教学,心理互动

声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形式,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歌唱艺术实践,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演唱技艺的相互切磋与交流,学生在课堂上不应是被动的实体,学生之间也不应是互不联系的知识的被传授者,教师也不应是操作的工匠,它是教师、学生在彼此心理互动中实现对歌唱技巧的掌握过程.

一、心理互动过程

所谓心理互动,是指交流双方影响着双方心态的双向心理交流活动.声乐教学它所包含的心理活动犹如一个多元思维运转网络,教师在讲解技能的过程中,语言、态度、肢体上的表现等这些都可转化为心理因素传递给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在彼此心理上的比较与感应,以及不同学生对教师的不同心理反馈等等,以上这些在课堂上外部器官的感受作用于彼此之间内部心理的互动,决定了声乐教学活动心理互动效应的复杂与多样性.


此外,声乐教学也是一个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因此,它又具有其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即不同于单纯的表演活动,它既具备对歌曲二度创作的审美心理,同时又具备教师对学生与歌曲之间存在矛盾的解决,如何最大限度地缩短二者之间艺术表现目的的差距,最终使学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对审美的表现目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互动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在这个艰辛、复杂的心理、机理活动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但他在某种程度上也应扮演客体的角色.同样,学生也应适时地转换其客体的角色,主动寻求自身心理上与教师的平衡,共同以声乐美的积淀和释放为动力,共同体会审美感受,在与教师共同切磋演唱技能的同时,寻求心理上的互动、心灵上的共振.

二、生理机能状态是启动心理互动效应的基本前提

声乐教学是集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活动,脑力劳动离不开心理活动.但是,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机制效应首先取决于生命体健全的生理机制功能,由歌唱机体发出的声音起到了使人的听觉系统发挥作用并决定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感受的特殊功能,因为发声器官操纵着声音,呼吸器管操作着动力系统,而视觉器官则操作着审美及其协同参与效能,这些生理机能器官所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心理机能效应的产生,所以说,生理机能状态是启动心理互动效应的基本前提.

同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要达到的声乐技巧的掌握,此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心愿,但他们的不同的生理机能状态决定了他们心理活动模式的不同,而两者心理活动上的差异,既是一种矛盾,又是一种动力.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迫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都努力去弥补彼此心理上的差异,进行课堂上的心理互动,从而达到彼此之间都能认可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技术效应产生心理互动

歌唱是以人声为载体,以人声为基本表现手段,声音是歌唱之本,美好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歌唱技术的掌握,声乐教师只有让学生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让他们具有宽广的音域、洪亮的音响、优美的音色,才能使他们从心理上歌唱,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歌唱技巧上的口传身授就是和学生的心理互动过程,它离不开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适应和心理表现等心理活动的控制.

作为声乐教师,大家在实际教学中都有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术训练时,学生对自己在歌唱时的肌肉和肌体运动的感受往往是模糊的,很难准确地注意和感受到自身某一局部的器官在进行何种形态的工作,这是因为歌唱的发声器官除口腔和鼻腔之外,其余大部分均生长在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所感受不到的体内,而且这些器官的神经反应又缺乏敏感性.所以,声乐教师要使学生在歌唱中具有活力,使其各器官参与并协调、配合为统一整体,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的肢体示范等通过学生的外在活动,从而达到彼此之间的心理互动.

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心理互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性心理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调节学生的体外的器官的生理性能让他们获得某种符合声音发展规律的生理感觉、心理感受,去间接地控制体内发声器官.由于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支配着他们对歌唱技巧的掌握,制约着歌唱技术水平的发展,所以教师与学生在寻求歌唱技能一致的心理互动中,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歌唱技术水平的掌握程度.

四、心理互动的多重效应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门类学科,它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方参加的歌唱技能传授活动,在此,心理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机体运动.在教师和学之间的心理互动中,任何一方的心理活动效应都可能对对方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反之,他们之间的心理互动也会对彼此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互动的多重效应.

1.合作性互动效应

合作性互动是指声乐教师和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合作时所产生的心理互动效应.它是以互动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彼此认识接近,行为配合为基础的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声乐教学就是情感教学,这里所说的“情感”二字,其涵盖的意义具有其广义性.首先,它指教师与学生都应自身的去理解演唱的声乐作品,其次,它同时也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对待对方的情感态度.此外,“情感”二字也包含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因此,要想使声乐教学获得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教师应运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进行教学,运用善意的表情、生动而亲切的语言,去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反过来,作为学生来讲,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学习主体意识,不仅要启动和保持兴趣心理,而且还应将兴趣心理与意志心理相结合,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相结合,相互交流,产生健康的、良性的课堂心理互动.

2.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

声乐教学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教学形式,这些就决定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是直接的,学生的反馈能力应是迅速的,因此,在此过程中,就要避免任何一方的消极心理带来的对抗性心理互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声乐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心理上的引导性,让学生这种参与不仅是形式上的聆听和回答,要让他们的整个心灵投入进来,成为其自然外露出的主体自觉行为.

此外,教师和学生的歌唱也是声乐课产生心理互动的基础,往往在实际教学当中,众多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干扰了教与学两种的结合,“要我教唱”和“要我学唱”等消极被动的心态是产生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根源,声乐教师应将“要我教唱”变为“我要教唱”.在心理互动方面,教师的教学心理动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碰撞和交流,即使出现,如果一方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表现欲,加上歌唱艺术魅力的催化,这些都能使教与学的心理互动产生其良性的循环.

3.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

声乐课的课堂教学心理互动效应,就其从互动客体的心理与行为上,还可以包括学生之间的竞争性心理互动.声乐课有其在形式上的特殊性,即大部分为声乐小课,二人节、三人节居多,这无形中就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教师在个别讲解示范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之间产生竞争心理效应的过程,但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会对声乐课产生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教师无需去顾及这些,应用间接诱导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以影响,从而使他们按照作为暗示者教师的期望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从而使他们的这种竞争性心理走上正确良性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廖家华. 音乐审美教育[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2]唐琳. 声乐教学泛论[M].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3]高增霞. 用心灵感受音乐、用动作表现情感[J]. 中国音乐教育, 2003(9).

[4]王茹湘.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J]. 中国音乐,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