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点赞:4487 浏览:144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随着科技发展,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急剧变化,普遍导致独生子女学就压力增大,更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不适应学校教育、家庭结构和社会环境而遇到许多挫折和困扰,以至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干预途径;以及教育者自身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小学生心理问题.

关 键 词 :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一﹑概念界定

对于“心理问题”的界定,《健康医疗》中的心理咨询栏目也对心理问题作出相关的界定:

心理问题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个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诱发,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需要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处于相同的环境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也许不会马上出问题,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现.在局部轻度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中枢神经系统或许功能性异常、治疗效果较好,损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类型是心理治疗的主要选择,如果配合药物治疗也是辅助手段.


对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界定,在小学阶段的受教育者因不适应学校教育、家庭结构和社会环境而遇到许多挫折和困扰,以至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成绩虽然优异,可承受能力很差、心理很脆弱,稍有失败则垂头丧气;有的学生逆反心理很严重,不接受家长的教育和老师的批评,更不接受同学的意见,做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还有的学生因考试过度紧张,导致考试失败,失去自信心.面对这些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教育者必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已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予以正确的、具体的指导,让学生们在健康的心理下和谐成长.

那么,究竟怎样在小学生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呢?这是我们当前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们急切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为了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形式化”、“低效化”的倾向,我们必须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探索出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实效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高效性.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通过探索,我们获得了一些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

1.行动观察法.要求教师在师生活动中注意观察、在生生交往中注意观察、在家校联系中注意观察,洞察学生的身心发展现态和方向,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潜能.

2.体验调查法.通过调查,进而认真地分析学生为什么而忧虑,建立了“小学生心理教育个案”,让干预更具针对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3.情境化解法.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在特定情境中的化解,用新理念和新思想去开启学生的心扉.

4.楷模渲染法.启迪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启迪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自觉磨练自己的意志、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5.主体式体验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有兴趣的活动,轻松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如课本剧、童话剧、小品等.

6.过程性评价法.对学生心理品质、动作行为进行成长过程性的评价.教育者除了平时结合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结合每月“班级之星”、“校园之星”的评选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学生优点、克服缺点,从而取长补短、合作学习.

四﹑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途径

通过探索,我们获得了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若干途径.

1.从课程本位角度出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在班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执教,根据学生实际,自主设计教案,有效地进行教学.逐渐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一是情景导入.二是干预训练.三是效果达成.

2.从学科整合角度出发,在学科教学时渗透有效的心理问题干预.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的师生关系,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①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教育氛围.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理智碰撞的过程和人格感染的过程.课前,教师尽量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内涵.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小学各学科教材中,都潜藏着各种的心理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只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并组织好对学生心理问题加以干预,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就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尤其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一是“直接拿来”.二是“间接取得”.③将心理教育落实在课堂常规之中.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书写潦草;有的学生发言声音偏小、说话含糊不清.针对上述情况,从学生入学时就加强了课堂常规训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做到“三大”,读书、写字要做到“三到”等,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3. 从课程评价角度出发,对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此过程既漫长又艰辛.在这一过程中,过程性的心理评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记录成长足迹,展现个人风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此过程必然有个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讲,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反映其成长足迹的个人成长档案袋,去捕捉学生每一分的精彩.

①建立成长记录体系,营造积极向上“大家庭”.评价记录形式丰富多彩,各班利用黑板报、墙报,记录并展示学生成长的足迹;各班教室的布置各有特色.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引以为豪的作品.化无形评价为有形,进步看得见.这些评价注重过程性,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②创建“成长记录袋”,记录成长闪光足迹.孩子成长的足迹散落在时间的岁月里,教师必须把一粒粒珍珠似的成长足迹串连起来,构成一幅美丽成长的画卷,进而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发展.

(2)抓住主战场,促进学生发展,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也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主载体.要求教师把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赏识每一位学生,让赏识伴随着孩子成长,同时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①多元评价刺激生命课堂.教育者主要采用了“即时评价”、“延时评价”、“包容性评价”等赏识性评价方法.当学生表现优秀时,迅速中肯地“即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表现欠佳时,充满期待地“延时评价”.缓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妥善机智的“包容性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探索的兴趣.②温馨奖励诱发生机课堂.在教学中,我们把竞争和奖励机制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学习驱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英语课上,孩子们用英语祝贺:“good、good、very good!”;多彩的视觉刺激.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评比的办法,如:英语等学科采用的在作业本上盖五星.温馨的体态暗示.在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握握手,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促进了学生向既定的学习目标迈进.

(3)分层评价,尊重差异性,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入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①自我评价,唤醒自主意识.学生不但要自我评价,还要评价他人,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在学习活动中,教育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自主学习,为自己的学习导行.②小组评价,培养合作意识.以“小组合作”为切入点,以小组学习为突破口,引发各学习层面的优化.根据学生情况分成若干独立的小组,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让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合作,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③差异评价,重视发展意识.教育评价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评价.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评价组织方式上有不同的安排;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在评价内容难度、方法、结果呈现与反馈都有相应的处理;同一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也不一样,有起有伏,我们关注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来评价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个性发展优势的,给予积极评价,使其多方面潜能得以发挥;对于某些方面素质处于弱势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主动参与评价,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①在少先队活动中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教育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少先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队部每学期举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且各中队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办一期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板报,组织学生开展了“争优达标”、“手拉手、献爱心”、“法制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和耐挫能力,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在其它活动中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教育者组织学生开展促进心理健康的其它活动,如“智体节”、“读书节”、“艺术节”活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参观、游览、朗诵、演讲、竞赛、游戏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5. 通过校园环境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育者应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感染作用.一方面学校的绿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生态氧吧;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添置设备以供学生活动之用;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满足各班学生定期阅读的需要;学校还建起了校园网络“娃娃电视台”系统,并建起了“心育网站”,使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定期请心理专家做讲座,心育工作室的开放.校园提出了“环境育人”的口号,力求通过“愉快的校园气息”、“优美的校园绿色氧吧”和“活泼的课外活动”等环境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 在家庭教育中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家庭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教育者利用家长开放日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

五﹑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干预措施

1.开展各种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理论学习.教育者应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自修《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绪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等课程,交流心得体会,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馆和网上学习理论、查阅有关资料,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组织开展健康活动,促进教育者身心健康.

为了减轻教育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教育者心理素质,不断丰富教工课余生活.组织教育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经常开展郊游、文体活动.通过开展这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引导教育者进行健康文明的业余生活,促进了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