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入手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点赞:28478 浏览:1320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写作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观察力、各种思维力的综合使用,多角度观察生活,进而抓住事物的特征,搜集素材,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力求有创意的基础上完成写作.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及心理素质提升和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通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呢?

一、着眼实际,改变习作态度

学生自步入小学,一切都是好奇的,但是伴随而来的“竞争”使他们的心态开始变化:想做什么可能老师不让做,平时学习说话时又常常被做着这样那样的限制:想说话时老师不让多说,因为上着课;不想说话时,老师却千方百计地,自己却害怕说不好.

做任何事情都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学生进行习作也不例外.学生主动习作,往往是有材料可写,能够有感而发;被动习作则是相反,学生根本没有任何材料、没有任何愿望来写作、无感而发,所写的小作品读起来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了.于是“作文难”、“作文烦”、“最好一辈子不写作文才好呢”等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习作指导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生活、学生实际出发,哪怕是降低要求,从学生身边寻找材料,同时还要采取符合实际的评价机制,既要服从于新课标又要服从于师生实际.让他们对于习作的陌生感减弱,感到有话可说,动起笔来就会“看着是那么一回事了”.

二、夯实习作基础,丰富心理内容

学生来说写作时经常会出现看着题目及习作要求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的现象.其实,现今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尤其是现今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学生可写的素材范围广泛、数量剧增.但由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所以每当习作时才感到无话可写,根本无法做到“我手写我心”.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读书、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走出学校、“飞出”课堂,融入社会的大课堂中去感受生活,接受新奇的事物、感受别样情感,从而丰富情感体验与生活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了,写作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

习作教学时教师必须要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三、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众所周知,学生习作内容来源于生活及体验:通过观察生活、学习及自己身边所见、所感,形成习作素材,这是直接性材料;再就是通过课堂课例、平时课外阅读及媒体所得加以体验、感悟后形成情感体验式的习作素材.无论学生通过哪种途径获取的习作素材,都必须调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心中产生共鸣后方可成为习作素材.所以,从心理学来看,教师对学生习作指导时,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只注重方法指导,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指导.

可以说习作就是学生的创作、是学生的思维历程,从开始为习作做准备到完成无不是在充分思考、彷徨等思维状态下进行,正如成名作家写文学作品一样,思维能力及心态、灵感等因素会直接决定习作效果.当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特点根植并服从于年龄特点,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在创作中经历那些痛苦与煎熬或者愉悦及心理动荡,他们只限于观察事物表面,至于事物本身内涵根本谈不上深究,更别说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这就是学生习作常常会出现中心不明确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学生习作完全是靠形象思维活动,抽象思维基本上起不到大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好形象思维的使用,巧妙运用多种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其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提高,这样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四、重视情感,克服习作恐惧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最终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要求充分体现出了语文工具性特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心理入手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习作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学生表达思想情感靠习作,语文工具性特点具体表现形态载体也是习作,学生的思想和感情问题在习作指导中不能忽视,思想可以转化为习作内容,但却无法决定习作的质量,没有好思想,就没有好文章;有了好思想,没有好的情感也不可能出现好文章.只有教师灵活把握好学生的思想状态并且给予一定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才会对习作产生“亲近感”,不再惧怕写作.

陈付强,教师,现居山东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