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文化中看民族心理变迁

点赞:5647 浏览:202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民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心理中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

剪纸选择红色作为主要颜色不光表示喜庆和吉祥,而且还体现了自古以来所形成的统治阶级的权威意识,即将红色作为权威的象征.民俗剪纸的图案构成丰富多彩,莲花、金蟾、抓髻娃娃等被作为剪纸的经典图案,这些意象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美好愿望的祈求.

本文就将通过对民俗剪纸中颜色和图案的简要分析,浅谈剪纸文化深厚内涵中体现出的民族心理变迁.

关 键 词 :民俗剪纸 红色 图案 心理变迁

民俗剪纸是一种文化内涵丰富、民俗结构完整的文化形式.之所以称其为民俗剪纸,因为它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是民俗活动的艺术张扬.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民俗.民俗剪纸的渊源很深厚,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文化,原始岩画、彩陶、透雕就是它的艺术源头和先河.通过各朝各代的继承和不断发展创新,剪纸艺术也不断地趋于成熟.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勤劳、善良、朴素的剪纸艺人,将社会最底层的生命形式铺叙成了一种精神状态.从民俗剪纸中也透射出了普通民众逐渐形成的心灵触动、文化积习、群体品格等民俗精神.

一、民俗剪纸的颜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民俗剪纸中,主要以红色、、白色为主,其中应运得最多的颜色就是红色,其它两种颜色主要用于辅助红色构图.以红色作为其主要使用色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随意的,这种选择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心领神会且不容置疑的文化选择.红色具有最强烈的感知性,所以,就感性认知方面而言,红色便于人们接受和采用.红色被选为剪纸的主要色彩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红的观念物源是太阳、火,依附于这些物源的概念是权威、热烈、神圣等.这种观念到了后世 ,通过逐渐演变,于是,“红”便演化成神威帝权的象征.华夏古帝,以色相称,故有炎(赤)帝、黄帝之号.到了汉高祖刘邦时,他自称“赤帝之子”,崇尚红色的风俗从此渐渐趋于一致,从而在民间,红色成为吉利、喜庆、热闹场合的主色调也就渐渐被传承下来.

民间习俗又从另一层面解读“红”的象征旨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民众在普通的农事活动中看见红花绽放很美丽,代表了冬去春来,看见红红的高粱代表了丰收的喜悦,在此直觉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就衍生出了吉祥、喜庆的文化内涵.又如在民间过年了家家户户要贴红色剪纸、大红对联、给红包,借此希望通过这些红红火火的形式带给家庭成员幸福,使得家庭和睦.普通民众正是希望通过红色特有的颜色内涵来寄寓一种平安、喜庆、福禄、康寿,同时也意味着百事顺利、驱病除灾.红色就这样嵌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成为了象征民族精神的“中国红”.

二、民俗剪纸的图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民俗剪纸的图案丰富多彩,剪纸图案几乎可以囊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民俗剪纸贵在一个“意”字,剪纸之意,是我国民众文化心理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情感.比如团结和睦、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莲生贵子等,是在华夏民族数千年道德观念引导下,经过世代传承最终形成的意义凝定.而选取合适的“象”来表达这些“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剪纸取“象”丰富,几乎无所不及.图案选择很有讲究,“象”的选取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要符合使用的场合.剪纸人通过传统中对事物赋予的各种意义自行选择适合的图案.取象的方法有很多,最普遍的一种就是“谐音取象”,它是在原始巫术信仰和谐音避讳的基础上形成的,又蕴含着中古文化的自觉精神,体现了民间社会对自然物态的直接观照与象征理解.比如“鱼”谐音“余”,暗指年年有余,“鸡”谐音“吉”,寓意吉祥如意,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

不论剪纸艺人的图案如何变幻,始终遵循着一条规则,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求.民间剪纸艺人多数都是普通农村妇女,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民间“弱势群体”,以她们代代相传的无比坚韧的力量,延续着千年来的剪纸文化生命线.她们不懂美学与设计构图,只凭心中的想象就能剪出变幻无穷的图案,是一种朴素文化积习的自然体现.

剪纸文化中看民族心理变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剪纸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民俗剪纸中体现的心理变迁

剪纸文化的时代承袭其实是继承了一种文化.中国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在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强化和引导下,使得“妇功”逐渐成为了她们必须恪守的一种独特的“德范”.她们一生都要受这种“德范”的束缚,在她们心中体会到的是深深的无奈,生活的无奈,命运的无奈.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从剪纸这种妇功中,妇女切合自己的兴趣 ,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活的体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都融入这一技艺中.她们并不是真实地剪出表现对象的外在形状,而是根据生活需要和心理需要去造型.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让这些贫困的农村妇女特别钟爱剪纸这一项廉价的娱乐活动,在闲暇时,把手中的纸剪出心中各式各样的图形,不断创新,也会有不一样的成就感.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通过剪纸,剪纸人个体心理的微妙转变,即从对生活的无奈转向对生活的些许希望,从被动承袭到自主创新.

剪纸的颜色相对来说很单一,以红色为主,但是剪纸的图案在这单一的颜色中却变化万千,一张张小小的纸蕴含了无尽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并不是短期能够形成的,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在剪纸中的体现.笔者认为在这一代代人的承继中,剪纸文化呈现出来了一种从崇拜文化向祈福文化的转变:崇拜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神崇拜、宗教崇拜.剪纸发展到现代,应该说其中还蕴含着细微的崇拜文化,但是主要已经被祈福文化所取代.剪纸中许多吉祥祈福的图案都可以在原始崇拜中找到影子,正是发源于这种崇拜,这些图案才会承续下来.并且随着对自然认知的进步,对现实生活的信心,原始崇拜逐渐被抛弃,便延伸出今天这许许多多祈福的象征意义,从而发展为代表民众不断追求美好事物的祈福文化.所以说,剪纸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历史心理的转向,从远古的崇拜文化逐渐转向了贴近生活的祈福文化.

剪纸的发展历史也反映出了民族心理的发展历程.在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非常少,于是他们便借助巫术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天”的敬畏,希望“天”能够降福给自己,这其实就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在封建君主的统治下,帝王权威神圣不可侵犯,臣民的心中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对帝王的敬畏之心.战争的残酷,生命的可贵,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对战争和动荡的生活恐慌,心里对生存产生一种敬畏和深深的担忧.这种敬畏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沉积下来,民众也极力寻求一种能够释放这种心理的方式,于是在这种敬畏的民族心理的驱使下,在物质条件、社会条件、认知程度发展较为完备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就自然而然地转为了歌颂、赞扬,以及对未来更加美好的祈望.伴随着这种心理的变化,剪纸艺术也在剪纸人的手下焕发出了时代的气息,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倾注了剪纸人愉悦轻松的心情,更加投射出对现在生活的歌颂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自信.剪纸的内蕴是对原始文化的继承,是一种民族心理的感悟.剪纸人所完成的文化生命创造,隐含着剪纸人的潜意识本能对自然社会的真切体悟.从剪纸所传达的象征内涵可以看出,她们在从事剪纸这项活动的时候是将自己的心理与对生命的感悟结合起来,所以,剪纸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转向,从一种早期被动的敬畏心理,转向了现当代主动歌颂的祝福心理.

四、结语

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向世人呈现的不光是形式上的美感,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民间精神、情感和潜意识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每种文化都具有对自身民族精神和心理的解读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对剪纸的颜色和图案的简单论述,试图找到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的变迁与剪纸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剪纸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个体心理的转变、历史心理以及民族心理的转向,既然从这么一种普通的民间艺术的深层内涵里我们能够洞悉中华民族心理的变迁.那么,纵使它只是一种民俗文化,算不上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不能和高雅文化相媲美,但是和众多的民间文化一起,也在这片普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了别样的中华文化.因为在民俗剪纸艺术中隐含的这种从敬畏、崇拜和无奈的早期心理,渐渐演变成朴素的吉祥祈福的心理其实最能代表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心理,普通民众的生活就是这么普通,用普通的艺术形式表达普通的情感,而这种普通的情感往往又是时代的或者说是大众的.所以,即使是这样一种被贬为“雕虫小技”的民间技艺,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也应该被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