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后进生的心理问题

点赞:7769 浏览:317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后进生即我们所指的差生,或问题学生,是指学习成绩、智力差或思想品德差,或兼而有之的后进学生.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适应状况,这种不良适应状况在后进生身上尤为突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评价学生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差”这样的三六九等,评价学生的文化成绩一般是按考试成绩分为及格不及格.所以不少学生一直都是作为失败者在学校生活的,这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情感,并制约着他们的正常发展.

由于后进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加之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其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这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据有关的心理研究,后进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也有上进,摘掉后进帽子的自信心.然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不断增长的焦虑心理.当“后进生”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要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焦虑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如在学习是精力不能集中,上课爱走神,总是胡思乱想.还会产生考试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可能长时间里不能静下心来复习功课,心烦意乱,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3)严重的逆反心理.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跟老师唱对台戏.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等,因此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4)无所事事的厌学心理.“ 后进生”在学习中背负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心理压力.她们一方面在学习上由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不足要面对更大的困难,一方面可能还要承受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几经努力仍不能让自己站起来的“后进生”就会失去勇气,在他们眼里学习的前途十分暗淡.再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初中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学校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5)逐渐形成的心理障碍.由于以上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间久了,在“后进生”的身上就会形成心理障碍.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是总感觉不痛快;有敌对倾向的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大嚷;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偏执倾向的学生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一般有如下几种:

(1)个体心理的障碍.从心理素质看,后进生的独立性意向的迅速发展与认识能力低下不适应的矛盾,使其易感情冲动,产生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从思想水平看,后进生社会经验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人际交往日益纷纭复杂.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心理产生一定的障碍,如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惧怕感”的缺乏、性格的偏执等,行为越轨,心态乖戾,时常采取过激行为.

(2)家庭教育的失当.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可谓只养不教,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素养低,行为不检,家庭不和睦,动不动便对子女打骂、惩罚,造成子女抵触对抗;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多用物质刺激,金钱引诱,极少关心子女的成长,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

(3)集体友谊的丧失.后进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同学都讨厌害怕他们,不愿和他们亲近,即使他们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他们产生了心理对抗;另一方面,一般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经常成为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嘲笑的对象.为了表示不满与反抗,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傲慢骄横的样子,而内心却又常常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点.外表对批评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外表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4)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真善美、检测恶丑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后进生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们心目中“英雄”的行为、思维方式,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蚀着学生的心灵,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效应.

(5)学校教育的失误.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大,教师对学生只重分数,对后进生缺乏引导;或因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整天呆在教室.学校生活的枯燥,教师教育方法的单一粗暴,漠视学生的尊严,结果使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后进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教师可从“识”、“情”、“理”、“法”、“联”、“恒”六字入手来做后进生的人格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