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强大之路(连载七)

点赞:20016 浏览:925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既然我们的生命每一天都要被夺走一部分,既然我们每一天都处于死亡之中,我们停止生存的那一刻本身并未带来死亡,它仅仅是完成了死亡的过程.与这最终时刻相联系的恐怖只是一种起于想象的东西.当把我们投射给死亡的恐怖面罩摘掉后,恐惧也就消失了.

――蒂利希

死亡恐惧

2005年10月19日,巴格达当地时间中午刚过,位于绿区的前复兴党国家指挥总部戒备森严,被称为“世纪审判”的萨达姆在这里拉开帷幕.在法庭上,萨达姆睥睨一切,毫不理会法官的指令,坚称自己仍是伊拉克现职总统.

也许你会得出萨达姆心理很强大的印象.但这是一个幻觉.他和米洛舍维奇不同,后者可以反戈一击把审判自己的法庭变成“审判”北约的场所,但萨达姆却只是被自己的死亡恐惧所操纵.米洛舍维奇是心理上的真正强者,而萨达姆只是心理的奴隶:多年的统治的“自我定位”在心理上的固化已让他必须在心理上告诉自己他永远是“伊拉克现职总统”,否则他的存在就彻底虚无化,他在心理上就会彻底崩溃.

害怕虚无化,这是死亡恐惧的精神折射.

恐惧死亡实际上是恐惧虚无

绝大多数人都怕死,害怕我们的生命在不可预知的哪一天消失.当我们看到死人,恐惧感总会猛烈地袭来.不仅是死人,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象征性的实物、符号也会让我们产生恐惧感或阴森感,如棺材、坟墓、花圈等

死人或这些象征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最终的命运,但我们在心理上拒绝接受它.

这是就本原层面的死亡恐惧而言.

死是一个生物学规律.生命本身的逻辑就意味着必死.人与人之间或许在社会上千差万别,但在这一点上,国家主席与下岗工人、亿万富翁与乞丐没有任何区别.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谁都没有凌驾于死亡之上的特权.死亡是绝对的平等主义律令.

仅仅是死亡本身并不会产生问题,比如它在动物那儿就不会产生问题,因为死亡完全是一个自然过程,和出生一样是自然链条中的一环.由于只能以本能对外界做出反应,只有死亡的过程让动物产生肉体痛苦.它们没有死亡恐惧.

但对于有思维和精神的人来说,死亡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死亡的过程让人恐惧,人们害怕的是死亡本身.它代表了绝对的虚无和沉寂.它是对一切可能性的终结,是不可穿透的黑暗.

人们并不是死亡真正来临时才害怕死亡.死亡本身的不确定性让人随时都可以想象它的来临.正因为如此,死亡恐惧像幽灵一样在我们的精神结构中挥之不去,它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猎手,我们只是待宰的猎物.

我们既害怕死亡过程的痛苦,更害怕死后绝对的虚无.这种虚无是对存在的根本否定.因此,死亡恐惧实际上扩散到我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比如,一个人拥有可以体现他价值的权力和金钱,便非常害怕它们的失去,因为这意味着以权力和金钱来确认他的存在的沦亡.我们也害怕在一群人中被忽略,因为无视我们的存在在心理上等于我们并不存在.

心理强大之路(连载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死亡恐惧使我们变成了爱国主义者或民族主义者

任何一种宗教、一种文化都是防御死亡恐惧侵袭精神结构的保护装置.

因为害怕死亡后的绝对虚无,宗教设定了一个天堂,那是人死亡后的居所.在这个天堂的观念里,死亡不再可怕,它甚至是人获得根本性救赎,告别世间苦难命运的一座桥梁.在这里,死本身或许不幸福,但死后肯定是幸福的.

因为害怕死亡,文化设定了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那是一个让人活得有意义、有心灵关怀的符号――精神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个体克服了孤弱无助,他的存在融入一个共同体的保护中,不再随时感觉遭受死亡,也即虚无化的威胁.

因为害怕死亡,人类发展出了巫术、戏剧、表演.我们倾向于把很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进行“加魅”,予以神秘化、神圣化、崇高化.借助于各种仪式,我们得到了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在精神上,我们也就超越了纯粹的生物状态,而对生物状态的超越也即是对死亡的超越.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不仅是宣传大师和教育高手有高超的技巧,更重要的在于,它让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勇敢的人,勇敢到足以藐视死亡.因为国家、民族作为一个抽象的共同体具有无穷的力量,在这个共同体里,我们分沾了它的属性,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它而死即意味着不死,因为死不过是绝对的虚无,而国家和民族则会一直延续下去.

因为害怕死亡,一些文化体系发掘出了死亡之美.比如日本人,对死亡一方面能正确看待,另一方面又有一种近乎病态的迷恋.而迷恋死亡,在心理上恰恰就是企图否认死亡,进而超越死亡.


两种死亡恐惧

轻度死亡恐惧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一种回复到死亡状态的破坏性冲动,一种死亡本能,由此可以解释人类的很多行为,比如战争、屠杀和.这一理论显然是想当然的结果,弗洛姆已经正确地指出,人类的这些破坏性冲动(无论是指向自己还是指向他人)是生命受阻的结果.人还是希望发挥其生命潜能的,只有受阻了(无论是在小时还是在成年时,无论因何原因受阻)才走向破坏.

换言之,人是怕死的.很多人不敢看死人,特别是死得很惨的人,这并不仅仅是害怕晚上做恶梦,而是怕看到自己终会死亡的命运.他从死人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让他害怕.很多人也害怕黑暗和黑暗中的事物,害怕坟墓,原因就在于它们的那种氛围都与“鬼”,与死亡相联系,人在这种氛围里容易产生被吞没、被攫住的恐惧.

神经症死亡恐惧

有的人不仅仅是害怕尸体、害怕坟墓、害怕黑暗和恐怖的任何东西,而且害怕任何一种关于这些事物的符号化表达.比如,他们一看到“尸体”、“死人”、“棺材”、“坟墓”这样的字眼就害怕.还有的人,在表达他们的死亡恐惧时,一直不敢说是“死亡恐惧”,而说成是“不存在的恐惧”.在这种时候,他们往往不仅仅是存在死亡恐惧,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不安全感.

背景早知道

弗洛姆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弗洛姆的作品以纪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著名.

弗洛姆于1941年发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1947年出版其续集《为自己的人》.这两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论中人的性格理论.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他在这著作中概括并补充了《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论.

弗洛姆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的解释奠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弗洛姆指出,辨别善恶通常被视为是一种美德,研究圣经的学者却都认为亚当与夏娃吃知善恶树的果实犯了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而弗洛姆认为人应运用其理智来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不是以服从权威来建立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