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影响个体的心理机制

点赞:3990 浏览:108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对群体的依赖的增大,大学生遵从群体压力的倾向也会增加,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态度.

【关 键 词 】群体;个体;助长;惰化;气氛

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联,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结合体构成群体,群体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称群体心理.群体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

一、大学生群体的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随着对群体的依赖的增大,大学生遵从群体压力的倾向也会增加,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态度.

大学生由于群体的压力同样会表现出各种从众行为,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不能用简单的真确与错误来划分,迫于压力做出的对群体和自己的健康成长有益的从众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迫于压力而学习的抽烟、酗酒等不良的从众行为则对自己有很大危害.

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大学生因为不愿意被群体成员视为不合群者而加以非议或排斥;(2)部分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较低,他们更可能产生从众行为;(3)学生对自己感到不自信.

二、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助长及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虽然有时他人在社会有助于成绩的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是这样的.1933年,Pession在进行类似实验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因为有他人在场反而使成绩减低的情况.Zajonc的社会助长驱动理论做出了解释:他人在场究竟会起正向的促进作用还是起负向的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特别是当群体需要由不同个体合作去完成一件任务时,这种现象很常见.

在解释社会惰化的众多理论中,目前最有影响的是Karau和 Williams于1981年提出的群体努力模型(CEM),该理论认为社会惰化效应可以用群体工作下的期望-效价理论(一个关于个体动机的基本理论)来解释.根据该理论,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倾向于减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第一、群体规模较小;第二、任务很重要或很有价值;第三、合作的成员关系比较密切;第四、群体的成功为目标和奖励引导;第五、相信同伴也会付出相同的努力..

三、大学生群体的群体气氛

群体就是团体,每个成员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不同,在态度和情绪上也存在差别,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群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领导其成员,这在一定时期内就构成了一个群体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群体气氛.群体气氛与领导管理方式有很重要的关系,而群体中的领导方式主要有、专制、放任三种.

研究表明,领导方式下的群体气氛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更主动地参加群体活动并独立承担责任.所以这种形式的管理更适合于追求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的大学生群体.的群体气氛能促使大学生更多地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发展其优势与特长,从而增强其信心.

大学生群体影响个体的心理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群体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四、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为群体出力的一种倾向.大学生群体中,高凝聚力的群体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成员愿意积极参加群体活动,群体活动能够顺利进行;(2)成员之间有良好的交往,彼此感知他人的存在,相互支持,彼此之间有强烈影响;(3)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高,愿意为群体付出更多地努力;(4)群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人心振奋.

群体的凝聚力会使学生紧密团结在一个目标下,使群体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整合的群体,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形成融洽和谐的群体心理.同时,群体成员也愿意为群体的活动做出很更多地努力,并增进其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个良好群体的凝聚力,能促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影响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1)领导者的领导方式;(2)群体的大小;(3)外界的威胁与竞争.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