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点赞:5781 浏览:210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一下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把握住感知与理解、想象与思维、情绪和情感这三组心理机制,并与之联系,达到创作的终极目的.

【关 键 词 】创作;心理机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346(2008)11-0121-02

一、感知与理解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而理解力便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来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递进.

每个时代的艺术创作都有它翻来覆去的“音阶”,并打上时代的烙印,正如“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感知是人脑在当前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对事物个别属性与事物整体的反映.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在感官对外部自然与艺术形式的把握中完成的.歌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只能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才能达到.”一个人的内在文明包括敏锐的感知力和对自我深层世界的认识,并不是闭上眼睛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在与外部大千世界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完成的.实践表明,审美感知是在各种不同场的覆盖范围中进行的.因此,对书法艺术的创作研究与欣赏都离不开字外功的修养,要读懂一幅作品,需要从书家人品、学识与字外功夫互动中去深入洞察.

感觉与知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列宁所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知道任何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书法艺术创作无疑是一种艺术的、审美的运动形式、它要以感知为基础.书法艺术的学习,首先必须注意敏锐感知力的培养,做到“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要有意识地培育和锻炼我们对色彩、对线条、对生活、对世界万物的敏锐感知力,张旭见担夫争道而书法健,黄庭坚看船工划桨而笔法进,怀素观夏云纵横而笔势雄的典故描述的就是书家的感知力.当然,一个人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的因素.如果后天的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即使有先天的素质,没有很好挖掘,感知力也会蜕化以至消失.事实证明,不同时代的书法家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对现实形体美、动态美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因而反映出不同的书法风格.被后人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清劲典雅的风格曾笼罩了以后的数代书风,颜真卿那奔放雄壮、浑厚遒劲的书法风格给人一种阳刚之美.苏轼尚丰肥而不标新立异,主张“短长肥瘦各有态”这些彼此迥异的书风都积淀着深厚的时代和历史内涵.

著名经验心理学家铁钦纳曾经指出:“你愈能多次地重复一种观察,你就愈有可能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东西,并精确地描述你所见到的东西.”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初看某种碑帖,你也许觉得看不上眼.但观察体验久了,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就会百看不厌,越品越有味.对于晋写本(三国志)步骘传的感悟过程便是如此,乍看其结体,笔画都无美感可言,但几经揣摩之后,其自由开张,古拙峻峭的特点便凸显纸上.

二、想象与思维

想象,就是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对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新铸成全新意象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使人们有可能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从而使自我得到升华.思维则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要借助一定的语言或艺术表现形式,想象和思维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书法艺术学习过程中不能没有创造性想象.“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这种想象指的是在书家的记忆库里储存了一定量的信息、自然、生活或艺术的,并能将这些信息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并进行科学遴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它是书法创研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心理特质,要具有这样的选择能力,不仅要下功夫通观古今碑帖,练就深厚的内功,如技法、笔墨、纸驾驭的能力等,还应向生活学习,观察运动与静止的事物,学习舞蹈的形体语言,武术的刚柔相济,音乐的抑扬顿挫.在真善美与检测丑恶的事物之比较中启发自己的想象力,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映自然,生活的各个侧面.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其形式和种类很多,按任务的性质和解决任务的方式.我们可将其分成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语言逻辑思维,而书法创作活动正是前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同一切艺术创作一样,书法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关研究和实验表明,创造性是可以传授的,通过训练也是能够提高的.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应用新的方法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这一思维活动是以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为特征的,书法艺术创研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欣赏书法作品,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发散思维.实验表明,通过教学有意识地训练,可以发展我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既可以用创作楹联的方式训练自己的变通性,也可以在博临诸家碑帖的基础上,运用记忆错位的心理效应创造出具有新的意境或新的特色的书体.比方说:我们可以在临习颜楷,北碑、隶书、篆书的基础上写正书,临习得久了,创作中自然会有新的感受,自然会显现各自的风格.二是丰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我们可以说书体是有限的,但书法海洋中各种书体的变化是无穷的,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促使我们打破惯常,追新求异.因为,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三是利用原型启发.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我们称为原型,利用原型启发即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临帖中取众人之所长,学古今之法度.

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书法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情绪和情感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与机体生理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并不断变化的状态.它带有情境性与冲动性,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而情感则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与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情感对艺术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艺术想象需要炽热的情感,而任何炽热丰富的情感又都是在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中形成并受艺术情绪影响的.我们从伯牙学琴,张旭草书中可以得到印证.韩愈称张旭书法表现了,喜怒窘穷、忧悲愉佚的感情.明祝枝山认为,书法表现“喜怒哀乐,各有分数”.由此可见,艺术家生理机能的阻滞,也正是艺术情绪具有其非凡力量的突出特征.正如托尔斯泰所言:“艺术家越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感情越是恳切真挚,那么他就越是独特.”

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往往既是艺术家,同时又可能是激流勇进的斗士或不入流俗的学者,因为他们也都有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因此,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习技巧方法,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熏陶,而是一种脱胎换骨,去伪存真,移情动性的教育与培养.否则,书法实践中就难有丰富的情感,其艺术作品也就会平淡,寡味,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磨练和煎熬,感情才会炽烈,而没有炽热情感的倾注,是不能创作出成功作品的,同时,还要超越情感,把创作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行为,书家才能理性地控制和把握创作过程.可以说,好的作品不是用线条写成的,而是用情感写成的.事实上,书法家在艺术探索中都经过了痛苦的磨难,走的是艰苦探索的道路,如陆游在《草书歌》中描写其作书心态是:“今朝醉眠灿若电,提笔顾天地窄”;“扬州八怪”作时的心态时躁动、不平、激越或怨愤.

本文所论及的书艺创研过程中的三组心理特质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发展状态,它们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紧密相联.我们认为,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手段,是基础,而对作品内容,形式及其深刻意义的准确感知、把握靠的是理解.想象是心灵设想追求的目标或筹划未来的方法,是对现成图式的视觉感知、改造、组合和提炼,对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都要有赖于想象.作为想象重要内容的创造性思维,是与想象、感知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梁]刘勰. 文心雕龙注释[M]. 周振甫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黑格尔. 美学[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4]康德. 判断力批判[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M]. 丰陈宝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