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途径与方式

点赞:11729 浏览:46346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囿于课程设置要求与教学内容所限,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偏差.笔者从分层化、差别化、指向化选定教学双方,“诊断——计划——训练——评价——发展”五大教育环节循环运用,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析,试图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寻找到适合的途径与方式.

【关 键 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27-02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都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无可替代的重要学科地位,给予了其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此情势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也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认识偏差以及师资、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成效无从考核,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的兴趣淡薄,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频遭冷遇,因心理原因造成的校园极端事件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着“课程学科化、学生教材教参化、忽视社会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教学形式偏理论、课程设置单一化等”① 的多重偏差.

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怎样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因服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而带来的诸多偏差,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廖琳提出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② 王椿阳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同时也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年级的大学生;③ 袁小平等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与需求不一样,同时总结出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和特殊案例;④ 石祥认为,应该构建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⑤ 另有学者分别从教材、教法、师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尝试,但仍有诸多难以克服的具体问题无从解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大体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怎么写作,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怎么写作.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待遇上的学科身份与地位,但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倾向.”⑥ 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来对待,囿于课程设置的条框藩篱,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目的则很难达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归本位,立足于育人目标,寻找一条适合的教育途径.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包含了三重含义:学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主体,教师属外部的精神力量;教师是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决定方面,学生便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被决定方面;教作为一种能动引导活动,学则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被导认识活动.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设计应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发展的变化.评价不能以简单的分数划分等级,而是应以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重构和迁移来体现学习者的能力.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认知的变化,客观公正地分析大学生某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肯定学习者的努力,指导并鼓励学习者提升与完善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不同于普通课程的考评成绩,体现在学生档案中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它是针对学习者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组文字描述,是动态的、发展的.评价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该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特长、职业性向以及知情意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取向.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途径与方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高校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调整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强调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学生群体,重点支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机构为核心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发挥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形成灵活高效的心理健康管理运作机制,保障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总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视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来进行设置和实施,而应是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等所有行为当中的成长、观察和指导行为.不应是一种结构严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而应是一种查缺补漏、因材施教的指导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也不是僵化的测评指标和数字代表的成绩,而是发展的、描述的、指向学生职业生涯与和谐人生的路标灯塔.

注 释

①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1~113

②廖琳.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63~64

③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17~19

④袁小平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与探析[J].科教文汇,2008(4):20~21


⑤石祥.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江苏高教,2013(1):142~143

⑥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制度化[N].中国教育报,2009.7.6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