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走出心理沼泽

点赞:27669 浏览:1302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何裕民教授曾经治疗过一位社会名流,初诊时已转移,中西医控制得不错,自己也很有信心.后来听信他人所说,以为已完全治愈,停止所有治疗半年余,又见恶化.赶紧到处求治,不惜包机求诊,未见有效控制.2个月后遂陷入放弃情结,放弃一切治疗,且不吃不喝.又2月余,衰竭而亡.对于这类患者,重要的不是治疗,而是危机心理干预,首先要努力帮助他改变放弃情结,但这通常十分困难.若困难或无效,则应尽快给予积极的临终关怀.至少,要努力让他们在生命剩余的不多时间里,尽可能少痛苦些、安详些、平静些.

还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者的母亲,也是一位晚期甲状腺癌症患者,工作人员一到她的家里,她的孩子就跪在了地上,祈求医护人员能够为她母亲带来生的希望.这位贫穷的母亲甚至为了孩子上学去,为了不给孩子增加负担,身患癌症的她甚至不肯去看病等在她颈上硕大的一个烂窟窿映入眼帘,护士长揭开上面盖的药物,只见下边直径20多厘米的褥疮面全是烂肉,骨头都显露出来.面对这样的画面,旁观者有些微微发抖,而护士们却努力露出一丝微笑等

死亡是令人恐惧的黑色,而记者看到的临终关怀,却让死亡有了一点点美丽.因为在它的帮助下,病人终于解除了肉体上的痛苦,克服了心灵上的恐惧,安详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临终关怀可以大大减少癌症患者的,是改变现状的措施之一.多一些人文关怀,患者自然就会“求生不求死”.

“许多患者进入晚期,特别是濒临死亡时,常会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对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予以满足.”何裕民教授说.在3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何裕民接治过大量晚期癌症患者.有一位晚期胃癌患者,是个受过迫害、经历坎坷的工程师,接手时已滴水难进,他的要求是请单位领导来一次,肯定一下他长期的工作成绩;并可能的话,照顾一下生活无着落的老伴.有位胃癌患者,提出的要求是离异了且已改嫁了的妻子能否带女儿来看看他.另有一位则不放心女儿的婚事,临终前想亲自参与婚礼过程.这些,在各方努力下,他们的最后愿望都实现了.

有一个事例给何裕民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国一个16岁男孩,患淋巴瘤晚期,临终前向周边人提出,他这辈子未能接触过女性,希望能予满足.这显然是个难题.在牧师、医师与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协商下,最后帮他找了位性工作者,满足了他的要求.这一做法当否,自可讨论,但尽可能满足弥留之际患者的要求,却也是符合人性的.

活生生的病例更是患者信心源泉

33岁的李先生,5年前查出鼻咽癌,他述说了当时的心理历程:看到诊断结果,首先是不相信,我这么年轻,怎么可能.等确认是事实以后感到怨恨,老天太不公平,别人都好好活着,为什么偏偏这样对待我.此后感到无比悲伤,人生旅途刚刚开始,父母养育之恩还没有报答,而自己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悲伤中夹杂着对疾病的恐惧,就像世界末日到了,盘算着自己还能活几天.

李先生说,上述心理变化大约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这期间,他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根本听不进去,拒绝一切治疗,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将死的人,看不到希望.这时,医生请来已康复20年的鼻咽癌患者与他交谈,告知鼻咽癌的治疗进展,为他树立抗癌信心.几天以后,李先生走出恐癌阴影,开始配合治疗.而漫长的治疗过程,让他十分焦虑,放疗的副作用,开始动摇他的信心.这时心理学帮助了他.他在报上看到何裕民教授的连载文章《打破癌症患者的心理枷锁》深受启发,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还送来几本心理学书籍.李先生读过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除了自己主动配合医生治疗,还与其他患者谈心,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

让生命走出心理沼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康复以后,李先生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并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如今经常从事癌症患者的心理咨询工作.他告诉记者:“要战胜癌症,首先从战胜恐癌心理开始”.

据了解,邀请已康复的肿瘤患者与住院患者交心座谈,或者为新病人介绍与他身患同种癌症的病人,让他们单独沟通,这种以成功的抗癌事例为患者树立信心的方法,已经成为上海市科学保健康复协会帮助患者疏通心理的“常规武器”.事实证明,相同的患病经历能立即拉近两者间的距离,而活生生的例子抵过千言万语,更是患者的信心源泉.

心理干预让患者走出生命沼泽

“当然,系统、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给病人帮助,才能让病人把所思所想说出来,才能真正帮助病人走出沼泽.”何裕民教授告诫说,无论患有什么样的疾病,最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沮丧,使他们完全失掉了生活的勇气.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一旦患了癌症,着急、悲伤、忧郁肯定于事无补;相反,只会加重病情.而采取积极、主动、坦然处之的态度,尽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念,努力配合医生治疗,对于稳定和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十分有益的.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忽然惊悉自己生了癌症,陷入了心理危机状态,这需要予以干预.这类情况还包括治疗一阶段后,发现治疗失败或又见复发、转移等,这些情况也有所类似.不过,相对初诊时而言,后者的干预通常要简单些.二是经过了痛苦漫长的治疗,情况不见好转,患者身心疲惫,再次陷入了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这两类的干预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我们称作为急性心理危机干预;后者则称作慢性心理危机干预.当然,须强调的是,干预只是针对已获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对那些尚不知情的患者,没有必要进行此干预,以免画蛇添足,反添其乱.

一些癌症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却情况未见好转,有的则进入了晚期阶段,基本上康复无望了,这时,绝大多数患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常常呈持续发展和恶化态势.这时的危机干预十分困难.何裕民教授把它细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真的到了绝对晚期了,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这时,病人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另一类情况是虽不至于乐观,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但暂时也不至于严重威胁生存,应对措施得当,病人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或以前的应对措施有些问题,换一个思路,或许能柳暗花明的.对于后面这些情况,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时,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糟.对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何裕民教授认为主要是“二个目标”的问题:

一是调整期望目标.许多这一阶段的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总想彻底治愈,所有指标都正常,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其实,这是不现实的!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向,从过去的不顾代价地彻底杀死(这很多情况下不仅不现实,而且常常病未控制,人已走了),现在已转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亦属成功.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我们要强调:活着就是成功!目标的调整,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


二是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比如说,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承诺帮助他一定活到能看到孩子考上大学;实现了,然后再一步一步调高目标,有价值、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就这样被延续着.甚至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很多人就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五年、十年,走向了接近康复,这类事例在我们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须知,人有明确追求时,诱发出来的生命潜能常是巨大的.有目标,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编辑/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