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干预问题

点赞:30934 浏览:1442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指导、咨询.但是,即使是课外指导、咨询,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价值干预.因为任何一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事实上都是用一种经过科学探讨所形成的基本机制观念,使来访者摆脱自身价值观念的局限性,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的过程.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价值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还是应当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价值干预,在教育界存在争论,当前有很多专家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价值中立与价值无涉的观点.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干预问题做以下几点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质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质来看,它属于教育科学性质.班华教授在其《心育论》一书中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产物,是从心理学逐步走向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的功能在于使教育者向好的方向改变,能做“积极适应”.这说明,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价值导向”.既然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可能拒绝“价值干预”,拒绝价值干预就意味着把自己排除在教育之外,其自身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国家出台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中也可以明确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在199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在200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下,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价值干预的不可避免性

心理健康教育即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指导、咨询.但是,即使是课外指导、咨询,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价值干预.因为任何一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事实上都是用一种经过科学探讨所形成的基本机制观念,使来访者摆脱自身价值观念的局限性,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咨询本身是一种价值干预过程.即使最主张价值无涉的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流派,也不可避免地会把人本主义的理论、目标和价值带到咨询过程中,使咨询过程充满浓厚的价值干预色彩.

其次,所谓的价值中立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干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仅价值干预不可不免,而且本身主张价值中立也是一种价值干预,即用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来处理咨询过程中的价值问题,实质上是维护了价值观多元论,并且在咨询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价值观念的迷失,最后无益于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及道德的发展.关于这一点,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特有一个非常精巧的证明.他说:“的确,接受所有价值都是相对的”这一命题在逻辑上必然会导致教师不应试图教任何具体的道德价值这一结论.这种立场会使教师面临各种问题,如果某个教师成功的向学生传递了道德相对论,他的学生就会同他一样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美德袋”,而且,“每个人都应照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如果一个学生有机会偷一笔别人留在教室里德钱,而且当他偷这笔钱时被老师发现了,并受到了训斥,此时,如果学生学会了老师教给他的道德相对论的话,他就可以自己辩护说,他没有做错,他有权保留这笔钱.他的根据就是:他的价值等级不同于教师的价值等级,按他的价值等级,他偷钱做得对.按照相对主义的信仰,老师就不得不承认,并没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标准可以用来判断这个学生的行为是对是错.这样反而会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混乱.

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干预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再次,价值观念的相对性突出了价值干预的必要性,价值观念多样化和尊重每个人处理自己价值问题的权利,并不必然成为主张“价值中立”、“价值无涉”的理由,并且正是因为各种价值观念存在着相对性的一面,不同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因而更应该用更高的价值观念来代替那些较低的价值观念,用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的思想来充实咨询过程.

三、对价值中立,价值无涉的批判

从存在来看,“价值中立”原则只是个别心理咨询学派的主张,即使在西方心理学界,它也从未成为每一个心理工作者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所谓“价值中立”是心理咨询理论体系中人本主义理论倡导的观点.它强调在心理咨询中对来访者需要超然于双方价值观念的冲突,采取中立的态度,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从而使来访者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即不能以个人和社会的任何价值尺度对来访者经验作价值判断来影响来访者,即使二者的价值观根本队里,也必须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这样,才能使来访者对自我进行发现,自己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重新获得心理的发展.但是,在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和认知咨询理论都坚持强调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认为心理咨询要取得真正成功,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念进行干预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从发源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之所以奉行“价值中立”原则,是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意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强调人具有现实的潜在能力所使然.它认为,健康个体都具有自发追求价值实现的内在倾向,这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环境并不能教育和塑造人,人的潜能或智能的获得是因为人自身就具有这些潜能的萌芽或胚胎形态,正如他们有胚胎形式的胳膊和腿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只不过是容许和帮助个体自身潜能的现实转化.而在个体成熟的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干预,就必然导致某些“价值条件”的形成,从而造成自我价值的异化.这样,反而阻碍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避免“价值干预”,提倡“价值中立”就成了此学派指导心理咨询的金科玉律.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生理遗传都只是给个体的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为个体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心理内容的源泉只能是客观现实.总之,环境对心理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可见,“价值中立”原则的理论前提是不全面的,带有明显的生物决定论的缺陷.

在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当的价值干预更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学认为,“文化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人类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价值中立的原则根植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推崇人性自由,强调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反对权威与控制.而中国文化则表现出社会价值至上,培养了中国人服从、依赖、敬畏权威的人格特点.因而,中国来访者大都认为咨询师是专家, 他们希望专家能提出一些建议或现成的方法,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有调查表明,大学生来访者更多希望从咨询师处获得直接权威的指导.

由于心理咨询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对咨询师的信心,对于中国人来说,能主动去做心理咨询,就说明他信赖咨询,如果咨询师不评价、不判断,不给建议,来访者会感到失望,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咨询是无效的,这种消极暗示将会大大降低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赖,咨询效果将无从谈起.价值中立原则不能生硬的移植到中国,恰当的价值干预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实际效果的.

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定型的时期,面对当前急剧变迁的社会、多元的社会导向,很容易产生混乱和困惑,如果咨询师对来访学生不给任何建议和是非判断标准,学生会觉得咨询师对自己的问题不重视、不负责,更重要的是,价值迷茫可能会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和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不同,它发生在学校这个特殊的机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心理咨询既要与高校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保持鲜明的教育、育人性质,还要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所谓健康的人格是指具有积极社会评价意义的人格特征的整合,也包括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培养学生合符社会期望和个体成长需要的价值观同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