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析

点赞:4204 浏览:124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里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可能产生性格内向、情绪消极、人际能力差、认知水平差等各种心理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性教育的缺失等.基于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努力,加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内向;逆反;认知;沟通;心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温暖,在生活上、学习上、人格上以及心理情感的发展上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能否让留守儿童受到正常的健康的完善的心理教育,能否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性格内向,情绪消极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其人格建构.幼小的“留守儿童”和父母分开,与其监护人缺乏正确的沟通,遇到麻烦时可能情绪消极,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压力,导致孩子情绪焦虑、抑郁、敏感、寂寞、孤独等,甚至可能导致性格内向懦弱.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常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 “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尤其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人际能力差,社会适应不良

低自尊的留守儿童会出现社会适应的困难.自我概念差的人常常会遭到他人的拒绝.接受他人,被他人所接受,尤其是被最好朋友所接受,这些都与自我概念有密切的联系.自我接受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可能出现困扰的信号之一就是他们无法建立友谊或无法与新人进行交往.与低自尊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适应不良,可以有很多方面的表现.低自尊的儿童在社交场合极少露面.他们很少受到别人的注意,也很少被选为领导,并且也常常不参加班级活动.他们在事关自己利益的事情上并不维护自己的权利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孤立感和孤独感.

由于父母外出,农村“留守儿 童”内心的烦恼矛盾可能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留守儿童”不愿和别人交往,表现出不爱说话,比较孤僻.“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而导致自闭,出现人际人际关系的障碍.害羞的留守儿童在社交场合常常感到笨拙,不自在,这又使得他们更加难以和他人沟通.由于他们想讨人喜欢,所以他们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和支配,并且因为缺乏自信而常常让他人做决定.

(四)认知水平较差

儿童对社会主流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学习,最早来自父母,然后内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由于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如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独处或独自游戏;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等.这些因素都导致儿童自卑感强烈,更加内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极大威胁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对父母是否关怀他们的判断,是以父母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多少,支持他们的想法及在需要时给予帮助等为依据的,父母给予的积极支持是和与父母及兄弟姐妹关系亲密、高自尊、学业成功以及道德发展水平高联系在一起的,缺乏父母的支持则完全导致负面的影响:低自尊、成绩差、行为异常、反社会行为或犯罪.“留守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和陪伴,他们特别怨恨经常不在家、“隔代教育”给留守儿童的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父母若不及时和孩子沟通,不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隔代教育”的实施者一般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心灵沟通困难,他们只会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有许多:首先,“隔代教育”容易形成溺爱,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其次,祖辈家长思想观念陈旧.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再次,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有不少问题少年从小都是由祖辈家长带大的.最终导致孩子出现对抗、排斥、厌恶、冷漠、疏远、自卑等消极情绪,甚至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 (二)农村学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

“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但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仍是唯考试至上,重视分数,轻视德育,他们更多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则采取能管则管,不能管就放任自流的态度.“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缺少了老师的爱护和温暖,心理问题自然更加严重.尤其在农村,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等多种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缺少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农村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落后于城市,学校德育工作出现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升学率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孩子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社会性教育的不完善

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同时,因有关部门缺乏对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网吧所等,不能自拔.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父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称职的父母,不但要具有爱心,更要有教育理念及知能,在善意的基础上,激发孩子正向发展,乐观进取,同时要有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关心孩子、扶持孩子,随时吸收新知,建立一个相互悦纳、和谐、幸福的家庭,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要给予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呵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转变传统的学习至上的观念.父母双双外出的,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等一些较浅层次表面的问题,更要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并做到常回家看看,做好孩子的感情支撑.现在大部分家长工作都很忙,平时孩子大多待在爷爷奶奶家,感觉老人有时候比较溺爱孩子,可说又说不得;全凭自己带也不现实.这个问题时当下父母们面对的棘手问题.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1. 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2.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祖辈在养育孩子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孩子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孩子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孩子,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承担必要的责任

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孩子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二)农村学校加强心理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 ,全面了解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 ,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鼓励他们积极主动与同学交往,培养他们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另外,老师对于学生的期待和厚爱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一份情怀,偏爱差生是教师的一种境界.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友爱、和谐、向上的环境.在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方面,重点引导家长明确自己是“孩子的监护人”身份,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指导家长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要学会妥善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要学会把握爱、严结合的科学教育方法;要经常性地、主动地与学校沟通,到学校了解学校对孩子教育的要求,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家长还应该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多关心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大计建言献策.

(三)加强社会援助,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强青少年校外场所建设和管理,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地方上必须制定建设规划,明确资金来源,制定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和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资金的优惠政策,以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协调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文化活动阵地向少年儿童开放,确保少年儿童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群众团体和关工委等社会团体以及社区、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少年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政法系统加大少年儿童维权岗的创建力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和健全各级社会化帮教机构,形成社区、家庭、学校、政法部门互相联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帮教网络.

四、结语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和农民工问题相伴而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位造成的,其次是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以及社会性教育的不完善.基于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多管齐下,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