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心理特征心理疏导

点赞:5322 浏览:191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残疾人是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目前,由于残疾人心理承受能力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当前社会、舆论、学校等方面均存在对残疾人不同程度的误解和排斥,给残疾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使残疾人产生了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所以,应该加强对残疾人的关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改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工作,以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残疾人的氛围,帮助残疾人摆脱心理阴影.

关 键 词 :残疾人;心理问题;社会关注;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88-02

残疾人是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8 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根据残疾类别划分,残疾人分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5类.由于存在生理方面的障碍或疾病,使得大部分残疾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他们比健全人更渴望得到尊重、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为此,本文针对残疾人这类弱势群体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正确疏导,就能够有效缓解残疾人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


一、残疾人呈现的一般心理特征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与生活环境,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健全人的特殊心理特征,从而导致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残疾人情绪波动很大,常常呈现出消极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自卑感浓,孤独无助.由于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得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很多困难,长期得不到有效支持和帮助,加上时常遭到排斥和歧视,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残疾人的活动范围很小,社交面窄,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喜欢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沉迷于网络聊天,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与外界的隔离.

2.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残疾人非常在意自身缺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当有人在某些场合有意无意说出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就会引起残疾人的反感和排斥心理.他们的自尊心一旦遭到伤害,就会产生愤怒情绪,甚至可能会做出过激行为.

残疾人心理特征心理疏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残疾人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怨天尤人,有挫败感.大部分残疾人常常觉得自己很没用,自身存在是多余的,无法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因而抱怨亲友和社会环境.他们心态很不稳定,经常出现焦虑和忧郁的情绪,过度担心外界变化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强烈的冲击.多数残疾人无法正视面对现实,有强烈的挫败感.

4.渴望关注,期盼关爱.残疾人身残之后,通常意志消沉,不愿面对现实,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弱点但对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他们害怕被人忽视,渴望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同情,期盼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哪怕是一点点,也会感激不尽.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总结残疾人群体存在的心理特征可以看出,引起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具体因素有能否享受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享有和健全人一样的生活、拥有恋爱、婚姻的权利等.

(一)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残疾人遭受误解和歧视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残疾人面临的生存和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心理压力日益加重.目前,社会对残疾人的错误认识没有纠正,人们总认为残疾人是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并以同情、怜悯、悲哀的态度对待残疾人;而另一方面,有些网络和媒体过分夸大残疾人的缺陷,误导人们产生了残疾人给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的错误认识,加深社会对残疾人的误解,而人们对残疾人的不理解更加强化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倾向.

(二)舆论对残疾人关注不够,残疾人挫败感严重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度不够,有些人对残疾人持有歧视和偏见的态度,使残疾人信心受挫,倍感孤独.而更多时候社会对残疾人抱有同情和怜悯的想法,很少考虑残疾人的内心想法和个性,正是这种忽视,影响了残疾人的性格塑造,也抑制了残疾人创造力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很多残疾人当中的优秀人才,怀有极高的抱负和出人头地的愿望,然而常被现实的冷漠和无情所打击,使他们丧失了信心和勇气;而形成反差的是,另一些残疾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很低,渴望得到保护,对家人和社会产生依赖心理,不求上进.社会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可怜的态度,也令残疾人认为自身存在是多余,会给社会带来麻烦的想法,从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使残疾人更加封闭,无法正确面对现实,造成了残疾人不懂如何去适应社会,社交能力差,性格孤僻等弱点.而正是社会对残疾人的不正确看法,使得残疾人产生了自卑、焦虑、压抑等不稳定心理[1].

(三)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家庭存在不安因素

在对待残疾学生问题上,学校和老师没有做好引导工作,很多残疾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和职业方向没有具体的规划,学习能力差、抗压能力弱,容易受到打击.另外,健全学生的思想单纯、好奇心重,如果学校没有对他们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容易使他们对残疾人产生错误的认识[2],对残疾人会表现出厌恶、拒绝、歧视的倾向,把残疾人当做异类.久而久之会给残疾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残疾人对生活的期望,加剧他们的自卑心理,从而更加难以融入社会[3].在残疾人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由于惧怕社会舆论的压力,怕别人歧视、嘲笑他们,对残疾人采取隔离保护的方法,不让他们接触社会.而另一些家庭,在对待残疾人方面也存在歧视、嘲笑、拒绝接纳等现象.使得大部分残疾人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对社会充满敌意,十分不利于残疾人的健康成长.

(四)残疾人社保低,生活困难,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由于存在残疾的障碍,很多残疾人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加之社会对残疾人存在歧视和偏见,政府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有限,使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普遍存在困难,社会保障低的现象.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长期处于焦虑、担忧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在基本生活和婚恋社交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进而给残疾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三、化解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联系,广泛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理解、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的偏见,努力维护残疾人的自尊,为残疾人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从而保障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其次,要完善公共环境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盲人图书馆、无障碍影院等场所,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与电视台加强合作,开设残疾人心理咨询专栏,及时为残疾人疏导心理障碍,缓解残疾人的生活压力,树立残疾人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最后,要充分利用助残日、残疾人节日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定期开展残疾人艺术团巡回演出,宣传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典型事迹,让残疾人看到生活中的榜样,看到希望,鼓舞残疾人恢复生活的信心,也促使社会关心、理解、爱护残疾人.

(二)建立心理咨询怎么写作站,疏导残疾人心理障碍

在残疾人康复中心、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心理咨询怎么写作站,并聘请从事心理研究的专业人员,及时为残疾人进行心理疏导,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为残疾人心理康复创造良好条件[4];与心理热心咨询怎么写作机构合作,为残疾人及家属提供有效的咨询和心理疏导怎么写作,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医院、心理学研究所的专家合作,组建残疾人心理辅导讲师团,定期走进残疾人家庭、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人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并倾听残疾人的苦恼,帮助残疾人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健康地面对未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三)改进家庭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残疾人健康成长

残疾人不仅是社会成员,更是家庭成员,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家庭成员在一起度过.家庭成员如何对待残疾人会对残疾人自身的成长及性格的塑造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家庭成员应尊重、关心、理解残疾人,承认残疾人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并承担起抚养和教育残疾人子女的重任;培养残疾人独立的意识,以极大的耐心和帮助来满足残疾人的合理需求,保持和睦相处、互相理解的家庭氛围;加强与残疾人的良性互动,使残疾人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残疾人才会在社会的关注下,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学校应重视残疾人教育,培养残疾学生全面发展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重视残疾人教育,努力提高残疾人综合职业能力,了解残疾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困难,针对残疾人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具体的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同时要求残疾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巩固基础知识,并及早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才能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普通学校应该教会健全学生正确建立与残疾人的沟通方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与残疾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理解、尊重残疾人,承认残疾人的优点,才能使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残疾人同样有受教育、掌握知识与技能、从事劳动就业、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学校要鼓励残疾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挖掘自身潜力,残疾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会与健全人一样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