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群体心理

点赞:19666 浏览:925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群体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更是不可避免.从勒庞的《乌合之众》出发,解读德国纪实电影《浪潮》向我们展示的群体趋于同质化的步骤和特点及其心理内因,这有助于更好地关注群体的生长、生存状态,从中也应该反思到集体凝聚力超出必要的限制将会转变为集体的恐怖.

关 键 词 :群体心理;浪潮;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75-02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大师,他在《乌合之众》的导言中宣称,“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群体将是这个时代中一股“新的力量”,一股“至高无上的力量”或“唯一的无可匹敌的力量” [1]89.然而,进入了群体中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难道真如勒庞所言?电影《浪潮》也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德国某高中教师莱纳·文格尔,在主题为“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主讲他并不喜欢的“统治”.他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在班级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他要用事实告诉学生“统治”在今天仍会形成.学生们经历了诸多“”训练:口头选举课堂上的“元首”(文格尔自己);被灌输反个人主义自由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班级设定新名称——“浪潮”;统一服装(白上衣与牛仔裤)并制作团体标识(波浪形图标)和见面礼节(波浪形手势).两日后,“浪潮”似乎疯狂了——学生们狂奔于城市各个角落张贴“浪潮”标志,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浪潮”.随后,“浪潮”成员参加水球比赛,同仇敌忾,甚至赛中发生冲突等.文格尔似乎意识到情况的不妙,“浪潮”必须从此解散.然而,事情出乎文格尔的意料:狂热拥护者蒂姆拔出,乞求文格尔不要解散“浪潮”,故事由此进入,蒂姆伤了一位同学并在绝望中饮弹自尽,倒在血泊中.赶到学校,在学生们沮丧、失落、迷茫的眼神中,将文格尔带走等

一、心理意义上的群体

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把这一群体称为“心理意义上的群体”.同时,他指出: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目标,从心理学的意义上看,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1]12.无可否认,在短短一个星期内,“浪潮”这个班集体在一系列狂热的训练下,亦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心理意义上的群体.

二、群体的心理特征

1.从众心理

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转向同一个方向,表现为个体的明显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律”.莫顿·多伊奇和哈罗德·杰勒德把个体从众的原因归结为两个:一是因为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二是为了获得重要信息.这两个原因被命名为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2]153.“浪潮”中莫娜、尤勒斯、克劳森及女主人翁卡萝的弟弟加入“浪潮”更深层的是基于规范影响,他们惧怕被孤立.而且,个体常常会迫于群体压力选择改变自己的意见或者至少压制自己的反对性意见.男主人公马科尔虽然本人对此活动存有否定存疑态度,但还是迫于群体压力,被迫顺从.

解读群体心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群体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去个性化

所谓去个性化,是指自觉的个性在群体中很快就会消失,个人会做出一些个人独处时不可能做出的,甚至与自己个性截然相反的行为[3]77.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体心理最大的特征:个性的消失和集体无意识的产生.在这样的群体中,一旦出现个性化倾向,群体就会视其为异类,千方百计打压,直至其完全融入群体.这点在“浪潮”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统一标识、统一制服、统一手势、统一行动.对于女主人公卡萝穿红色上衣的行为,其他成员百般排斥,甚至扬言要报复她等

3.群体情绪单纯、夸张

心理意义上的群体行为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情绪色彩,在很多情况下理智往往为情绪所支配,其突出的特点首先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勒庞说:“给群体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1]44这样的现象在《浪潮》中随处可见:疯狂地在大街小巷粘贴“浪潮”标志,甚至爬上几十层高楼“涂鸦”;水球赛中的激烈肢体争斗场面;在文格尔的煽动下马尔科被怀疑为叛徒,群体激愤的情绪不能自已,甚至要把他打死泄愤等

4.群体偏执、专横、保守且迷信权威人物

群体很容易产生专横和偏执的感情,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煽动起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同时他们又是保守的,“群体强烈地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1]37当群体在面对政府和领导人时,往往容易走极端.“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等”[1]37.这些特点在蒂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浪潮”中,他完全融入其中不能自拔:偏执的把自己的衣服烧掉,随后追随“元首”文格尔,搞得文格尔很是莫名其妙,然后听说要解散“浪潮”时,又身亡.

5.狂热的宗教情感

群体有着狂热而简单的宗教情感.这种情感兼有残酷和崇高两个截然不同的主旋律:崇高的境界,成功地激起了群众的感情,使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政治信条、偶像赴汤蹈火.整部影片中,“浪潮”的所有成员几乎都被这种类似于宗教狂热的情感弄疯了.文格尔就说“从现在开始,‘浪潮’将席卷全国,谁阻止它,‘浪潮’就将它吞噬.”也正是这个原因,最终的觉醒者马尔科被当作敌人要被浪潮清除、吞噬.而另一个悲剧性人物——蒂姆也为此付出年轻生命.

三、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 1.群体无意识倾向

受群体无意识的影响,他们在判断某事或评判某人时,不能诉诸理智,丧失了评判能力.群体无意识主要有如下表现:其一,在群体中,智力较低者往往把高智力者降低到他们自己的水平上.勒庞说:“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起,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1]26其二,群体的逻辑推理方式低劣.“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1]47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因此也就无法表现出任何批判精神,它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

2.集体力量感

斯泰纳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人都是沉睡者,以至于他们都有一种在特殊条件下能被触发的暴力潜能.”[4]219当群体行为发生时,人数赋予个人力量,有一种冲破压抑的快感,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文格尔的班级里全是一群“沉睡者”,他们的暴力潜能被“浪潮”所唤醒.虽然中间有卡罗、文格尔老婆的反对,但最终也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3.普遍存在的传染现象

勒庞说:“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1]17当某一事件被卷入热烈的讨论后,很多人对事件激烈高昂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另一些人,群体的姿势、言行都极具感染力,群体情绪会立即得到复制.影片中,当文格尔以元首式的煽动演说,的感染力很快传开,同学们群情激昂,指责马尔科是受女朋友唆使的“叛徒”,觉醒的马科尔被当作“叛徒”揪到了台上,差点等

4.信仰的力量

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蒂姆的例子恰恰能说明信仰的巨大力量.群体统一的制服给蒂姆带来一种神奇的力量感.当他被欺负时,他开始试着反抗,而与他同穿制服的“浪潮”成员也走过来保护了他.因为浪潮的存在,蒂姆感觉自己不再是任人欺辱,任人宰割的“矮脚虾”(蒂姆绰号).在他看来“浪潮”就是他梦想中的帝国和精神信仰.

5.领袖的引领

汉娜·阿伦特说,“领袖处于运动的中心,是使整个运动运行不息的发动机.”[5]477勒庞也形象的比喻说:“一群人就像温顺的羊群,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 [1]96.领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他是各色人等形成组织的第一要素,他为他们组成派别铺平了道路.文格尔是“浪潮”的精神领袖,整个“浪潮”运动无一不在他的领导之下展开.他不断的使用一些领袖动员群体的惯用伎俩:断言、重复和传染,如“浪潮”成员上课发言必须站立,回答必须简短,并不断重复“团结就是力量”的价值观念和信念,当这种集体感和归属感确立后,就通过一些令人亢奋的、简单明了的、形象化的语言传染到群体中.

四、结语

如托马斯·勃朗所言,“上帝创造了有理智的人,但把他们掺到一起,就变成一只巨兽,比那多头水怪还要惊人” [6]62.在无原则的集体主义下,当共性压倒个性,当人们放弃精神独立和自由思考时,隐藏在心底的“魔鬼”就会轻松地挣脱理性的抑制而吞噬人性,愚昧和随之而来.在《浪潮》中,“是有魅力的,它的魅力之处在于秩序、纪律、稳定、统一等可以将无序整理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集体凝聚力.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个人产生的归属感是可以让集体迸发出惊人的力量.”[7]由此,的暴戾开始展现.这也正如勒庞所强调的,当情绪和非理性因素处支配地位时,集体无意识力量将会异常强大,个人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不自觉地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犹如原野上生存奔跑的马群或牛群会立刻把这种暗示的观念转化为统一的集体行动中.集体凝聚力超出必要的限制无疑将会转变为集体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