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点赞:31106 浏览:1444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41~76岁.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心理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一般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干预组成员不仅明显改善了焦虑和抑郁的状态,而且还提高了满意度、减少了住院天数、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天数,促进了医护患和谐,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 键 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干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常见临床表现有胸骨后持续性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1].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尤其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多见,再加上住院费用高,使这类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既往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异常心理状态[2],本文将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了心理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46例,女24例,年龄41~76岁,平均(59±16)岁,所有患者都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其中前壁梗死22例,下壁梗死37例,前间壁梗死6例,正后壁梗死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这两组患者性别、分型、年龄、体重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主要是入院宣教,遵医嘱对症治疗及护理.心理护理干预组采取个性化心理干预,主要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对此病的认知程度不同,进行一对一、个性化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满意度、住院天数的改变情况,采用我院护理部自制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满分为10分,其中10分为非常满意,7~9分为满意,5~6分为基本满意,0~4分为不满意,问卷可信度为95%.


1.2.1建立良好的干预基础 护患关系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等卫生医疗活动与患者建立起的工作性人际关系[3].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护理干预的基础和心理护理的前提,因大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紧张、不安、恐惧、多疑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可亲,讲话热情,视患者为亲人,多为患者着想,通过语言、表情、眼神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同时护理人员要注重自身修养,工作要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合作.

1.2.2情绪心理干预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耐心细致的解释,讲明病情与情绪的利害关系,对情绪急躁的患者给予安慰、疏导、解释,根据病情指导听音乐、读报纸等,以分散注意力,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并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争取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到情绪调整过程中,建立自我心理应对方式.

1.2.3认知心理干预 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形象生动的比喻耐心细致地为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及其进展情况,为患者打下迎接治疗良好的心理准备基础[4].饮食方面告知患者以少量多餐为原则,低盐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通便药.

1.2.4用药干预 让患者做好长期用药的思想准备,保证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药物的名称、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并说明药物治疗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使其及家属建立起长期按医嘱服药的信念,教会患者处理不良反应的方法及告知患者门诊复查的时间.

1.2.5康复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发展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合理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护理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宣教,讲解早期适度活动对疾病康复的意义,过分保护患者并不利于早期康复,争取得到家属配合,实现早期活动训练,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日后生活质量,增强自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理护理干预组接受心理护理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护患关系更为融洽,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同时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危重,医务人员全力投入抢救,实施24 h监护,在病情观察、饮食、休息、心理护理等方面均实施护理干预.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不但与生物因素关系密切而且和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5].心理护理是心理学与护理学相结合的科学,护理人员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方法来研究护理学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对疾病及健康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我科通过对70例患者的调查发现,有6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状态.本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干预组的患者抑郁、焦虑状态、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了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天数,还促进了医护患和谐,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