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探析

点赞:15542 浏览:695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逐步增多,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从阐述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为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意见和建议.

关 键 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97-02

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1994年以来,教育部在总结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实行了“并轨”招生、交费上学、双向选择就业等重大改革,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伴随着交费上学,使一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上学出现困难,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又进一步增大了贫困大学生群体.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5%-30%,特别困难的学生超过10%.在这种经济困难、后顾之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他们难以安心学习,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进而导致言行上的非正常表现,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新的难题.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成长在大学校园的同一屋檐下,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使贫困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与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活上的自卑与依赖心理

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犯愁,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学生形成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反差,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巨大的,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他们情绪低落,对前途悲观失望.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缺乏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2.2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心理

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他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2.3情绪上的焦虑心理

贫困生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情绪烦躁不安的痛苦境地.表现为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忧虑、恐惧.一般情况下,适度的焦虑对人体并无害处,有时还会有助于分析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但这种焦虑状态持续下去,就会损害正常的心理活动,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4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悲观心理

因为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差等种种原因,有的学生逐渐地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使他们丧失了对个人前途的憧憬而心灰意冷,他们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和悲观色彩,最后甚至自暴自弃.

3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贫困生问题在各高校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因此,要在了解贫困生心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来关心和帮助贫困生,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心理上帮助他们,及时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阴影,使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3.1建立并完善“经济助困”体系,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物质决定意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困难造成的.国家要承担贫困生解困的主要责任,全面启动以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的助学机制.2007年秋季国家开始实施新的贫困生资助政策,财政支出由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7年下半年的95亿元,加上地方财政的投入,达到154亿元.2008年全年将达到308亿元.随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全部落实到位,以后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3.2加强思想教育,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误区,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由于贫困生自身成长环境及生活体验的特殊性,高校贫困生工作仅对贫困生进行物质上的帮助是不够的,还要在精神上给予关心、引导,防止把贫困生工作简单化为一种经济行为.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挫折,鼓励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化困难为力量,化被动为主动,在逆境中磨练意志,激发斗志,振作精神,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全力打造文明道德新风

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对广大师生进行团结互助等方面的文明道德教育,积极倡导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对贫困生要有精神上的关爱,心灵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交流,使贫困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消除自卑、封闭心理.此外,还要在高校中形成艰苦朴素的舆论环境,抵制和克服腐朽落后思想和社会丑恶现象,营造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优化校园环境.同时,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注意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克服消极心理,增进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4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对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或聘请专家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对贫困生进行集体辅导,或开设心理门诊对贫困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开设网上咨询中心,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使一些不愿抛头露面、自尊感强的贫困生能够得到心理咨询;还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建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使贫困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能够坦然面对贫困,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和悲观失望的消极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走出自我封闭的篱笆,争取早日回报社会.


总之,贫困生作为一个面广、人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普遍关注.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不仅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作为高校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出自己的努力,以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