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点赞:5495 浏览:178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提 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其心理障碍,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 键 词 ]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杜恒伟(1972—),男,江西省安远一中体艺组.(江西赣州 342100)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导致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这会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他们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互助的快乐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体验在比赛中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其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诱导法

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感染法

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的自信心.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鸦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鸦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

6.自我暗示法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能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参考文献]

[1]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