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提升德育实效性的

点赞:15373 浏览:682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生活环境和生存境遇出现了多元性的格局,社会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环境与激烈的竞争机制,对人立身处世的评价及自我价值取向和对道德教育的价值认同状况及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评价都在发生变化.为了了解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课题组通过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对我院2005级10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探索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改革,采用以情景实践、社会实践、心理辅导为载体,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探索心理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模式,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把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推向新的局面.

一、研究对象

2005级本科1000名学生,其中临床医学专业358名,护理专业156名,法学专业100名,公共管理专业100名,国际贸易专业286名,男718名,女282名,年龄18-21岁.

二、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05本科各专业学生1000人进行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和座谈.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7份.对有效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选择临床医学专业、法学专业4各班200人进行教改试点,评价学生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协同成长的效果.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特征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的、良好的,但理论认知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惑表现也相当明显.

1.对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肯定有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客观

学生基本接受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与道德原则,并能站在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与理解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学生一方面对以竞争与协作共生共存为特点的市场经济道德要求比较推崇:另一方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有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2.对人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和道德价值的取向日趋稳定与成熟

与上述大学生对市场经济基本道德要求的接受与认同相对应,大学生对人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和道德价值的取向日趋稳定与成熟.学生已经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来调节自己的人生航向,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应该肯定,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金社会范围内处较高层面,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说,其道德状况也存在一些须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道德评价双重标准.(2)道德困惑表现明显.(3)道德心理状况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特征:一是道德认知自身的矛盾性.二是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之间的矛盾性.三是道德行为自身的矛盾性,表现在道德主题积极性与消极性的矛盾.

(二)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趋于主观,危机与竞争意识强烈,但在成长过程中焦虑与压力在增加,身心健康下降.

1、大学生自我的认识趋于客观,危机与竞争意识增强这表明大学生已经能正视社会的变化,自觉增强危机与竞争意识,使自我评价与社会要求趋于一致.

2、学习增强,对互联网的接受与认同率大幅度提升.一是表现在他们对学校教育改革滞后.不能满足渴求只是的成长愿望与社会需求的批评上:二是表现在他们对以网络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比较感兴趣,认为网络可以丰富人们与外界沟通的途径,可以为求学、求职、科学研究提供了方便之门等.

3、就业方向明确,目标选择比较成熟.大学生不仅对现实有独立的思考,而且对未来也有独到的见解,择业方向与目标的选择就是他们定位自身、定位社会的最本质的体现.

当然,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明显有存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增大,学生的思想焦虑增加.

(2)部分学生心态较为低沉、消极,身心健康下降.

四、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观念、心态环境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成为青年学生的主体形象,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青年学生在寻找、选择、思考化,又在变化中寻找、选择、思考.从总体分析,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支流问题不容忽视:思想情绪稳定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矛盾心态:静态观察比较乐观,动态分析有些问题值得忧虑.

当前我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目标

以自我成才为目标.一部分学生在踏入学校之初便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学习实用知识热、晚自修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等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往往以众多的短期目标代替了长期理想.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二)两个矛盾

1.对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和谐的渴求与身为独生子女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相矛盾.

2.价值取向中自身原始要求与社会现实校园中的折射之间的矛盾.

(三)三个压力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主要面临着来自以下三方面的压力:

1.学习压力.2、经济压力.3、就业压力.

(四)四个更多

1.更多地以主动出击的姿态迎接挑战而非从前的消极等待.


2.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的标准来判定事物.

3.更多的以平和、水到渠成的心态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变故,而非从前的极易患得患失的偏激.

4.更多地联系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而非从前的人云亦云.

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青年大学生思想走向总是同社会发展脉搏相共振的.

五、心理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模式思考

(一)转变德育观念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强调学生工作的人性化,将纪律约束降到一定限度之内,重感染,少训责.

2.坚持管理与怎么写作相结合

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杜绝不切实际的说教.

3.坚持采取主题教育的手段

把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1)以时为序,采用活动月的方式分别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活动;(2)因事制宜,针对某一时段的新闻时间或历史事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主题鲜明,有的放矢的大型活动.

4.发展咨询教育

发展咨询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与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老师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怎么写作,体现平等、体现怎么写作;学生要求咨询怎么写作是个人主动行为,体现主动、体现需要.这种新的做法,比较符合 当前大学生思想个性、独立性强的倾向,从而把德育从客观普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每一个学生微观的个体的心理层次.

(二)将解决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与解决他们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德育生活化

当前,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调整与变化,影响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学生面临的生活和思想问题也随之上升.另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生理压力等也加重了思想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声有色.收到实效.

(三)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加强道德心理教育

1.优化道德心理教育环境,开展全面的道德心理教育

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道德心理教育应重新定位,摆脱教条化,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从具体的、个人的、现实的生活出发,不断注入新的教育理论,发展新的道德心理教育模式.道德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外界的和谐认同,帮助个体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使个体自觉地接受德性的影响.

2.发挥道德心理动力机制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道德心理,主要是指促成人们将道德认知转化成实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机制,即情感上愿意去实践或追求某一道德行为.意志上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的心理机制.一种道德总是通过德性与法则两个方面来形成某个群体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两者共同履行道德的功能.

心理教育提升德育实效性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德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丰富道德心理教育方式,提升德育实效

社会转型期加强高校道德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和完善道德心理教育方式,以增强道德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第一、通过设置道德心理教育和推行学科道德心理教育渗透,实现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形式相结合.第二、注重通过活动来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第三、通过家庭、社会团体、传媒等时刻影响学校道德心理教育,形成各种道德心理教育网络纵横交错的新型教育模式.

(四)实施科学、有效的道德评价,形成弘扬正确的道德舆论氛围

道德评价对调节青年学生的道德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学生对一些道德价值问题是非、好坏不分,标准不明,这恰恰表明很有必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道德评价使广大学生明确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克制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什么是善美,什么是丑恶.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倡导与维护道德新风,揭露、抨击一些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重视心理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健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德育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