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心理地图

点赞:12961 浏览:562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心理地图则是人们对地表某些方面的特征内化了的印象,是地理学习中知识掌握与技能获得的重要标志.心理地图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将所学到的地理事物都落实到地图上;做好图文转化工作;加强读图、用图能力训练;增强地理问题意识;将填图练习贯穿地理教学的始终.

【关 键 词 】地图;心理地图;构建;表象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若以地图为依托,就能将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直观地呈现在面前,能逐渐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但是地图只是一种外在的学习资料,学生能否把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与技能,必须在头脑中建立心理地图,才可以有效地解决地理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所谓心理地图与叫头脑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些方面特征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具有形象性、内在性与个体差异性,反映了人们对地理位置和不同区域地表的个性化理解,是一种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形状、结构、分布的主体记忆表象,能在头脑中存储、再认和回忆;它也是一种思维,是窨想象的结果.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顺利实现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尽管已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但仍然需要形象思维的帮助,而且借助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了.笔者以为,心理地图的形成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关键任务,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快地形成地理学习将思维与形象联系起来的技能,便于学生实现轻负担、高品质的学习效果.

一、填图:化抽象为形象,缓解思维障碍

将学生平时所学的地理知识转化到地图上,这已经成为笔者地理教学的一项常规.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将地图册放在课本的一边,问题的出示往往从图开始,探究过程联系课本而在图上进行,探究结果则在图上表示,巩固练习时则让学生填充空白地图.另外,还还喜欢手绘板书地图,要求学生也有乐于看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地图的反复使用一来可以化抽象为形象,缓解学生抽象知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二来也使学生养成读图习惯,使心理地图进入最初印象阶段,这时的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把握往往是只有整体形象,难以搞清具体细节,但却实实在在地对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形象记忆的基础.

二、转化:图文互为印证,打通头脑功能

人体左右脑的分工不同,早已经为心理科学研究所认可.右脑的形象加工功能是大多数人所没有得到及时开发的,所以学习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就像珠算虽然不用左脑的费力思考,但由于加工形式简单,所以很快被计算机操作所取代.地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将抽象的文字与语言和形象的图形相结合,唤醒大脑的整体协调作战,学习效果自然会十分理想.

(1)由图加文:由形象提升思维品质.将空白的地图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表达,这是抽象思维建立的一个基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根据地图来描述地理事物和名称;二是由图表进行具体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联系;三是能够将图在内隐的规律加以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课本知识思考,得出科学的规律性认识.

(2)由文绘图:化复杂为简洁明了.抽象的知识往往可以通过直观的图旬来表达,从而减轻大脑加工的难度,比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很难以理解的知识,笔者引导学生用图片来解释,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就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如图1)


(3)以图释图:变迷惑为清晰明了.用一张或几张新的图画来演绎一张图的意思,这样可以化解自己在读图中的困惑,使疑惑豁然开朗.比如地球的自转图,对很多学生来说,许多问题不明不白,比如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旋转又是怎么样的呢?从南极看,情况会一样吗?我通过让学生回忆数学科上三视图的作法,感觉空间的变化,重新画出了南极俯视图与北极俯视图,学生终于对问题产生了清晰的认识.

三、转换:熟能生巧妙,巧妙生智慧

心理地图的建立要通过反复的科学训练才能形成.平时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读图、用图,并从中挖掘出有用的主要的信息.

初学时要让学生能把一幅复杂的地图转化提炼成一幅抓住核心元素的地图,以利抓住重点,促成记忆.比如大洋与大洲的分布图,就只要提炼出关键部位的位置与名称即可.(如图2)

到了复习阶段,则可以由简转繁,在高度概括的地图上补充知识点,以增加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四、提问:建立思维根基,内化地理规律

为了让学生牢固建立心理地图,学习时的提问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提问意识是什么?其实就是学生面对一幅地图,将他自然衍生到地理知识上来,问问自己这是什么图?在地球的哪个位置,与本图有关的地理图又有哪些.比如地球经线图,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经线网是如何定位的?(2)东西半球如何划分?(3)本初子午线是怎么来的?(4)我能根据经线的间隔条数,推算出经度吗?(5)时区是如何确定的?如果这些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说明他们心中已经比较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图的来笼去脉了.

一般来说,心理地图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最初印象阶段,模糊期,只有整体的形象,分不清具体细节;二是形象明晰期,这时通过进一步的训练,学生对地理知识与规律逐渐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能短期内提取,但不巩固,易遗忘.三是牢固掌握期,此时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已经有了清晰的区域空间的识别能力,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地理问题的判断、分析与推理,从而有效地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心理地图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多化力气,多多总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图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刘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初中阶段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2]教育部:全日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