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

点赞:4193 浏览:132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埃里希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他既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马克思的信徒,但不是二人纯粹的信仰者.弗洛姆反对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同时还试图用心理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力图将这两大思想体系调和起来,因而在思想上对二者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弗洛姆在分析人类“逃避自由”时,结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视角,在揭示人类精神生存困境的同时又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批判.

关 键 词 :自由;孤独;逃避自由

一、人类对自由的获得

人是如何获得自由的?弗洛姆认为,人类的自由来源于人类的觉醒,即人类的个体化过程.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写到,“当人类从与自然界同一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认识他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界和他人有别的整体之时,人类的社会史就开始了,人类的存在与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不可分的,自由是人的存在的特征”.[1]


从人类社会历史角度看,人类觉醒之初,人类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及周围人是一个相分离的个体.弗洛姆将这一过程称为“个人化”.[1]这种“个体化”的出现,不仅昭示人类社会的产生,也昭示着自由的萌芽.这一过程在现代历史上从宗教改革至今的几个世纪达到了巅峰.在到中世纪之前的这一时期中,人类对自由的获得还是浅薄的,社会中的人们安于自己的等级所带来的相应的生活状态.而到了中世纪末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瓦解,人们开始以一种积极的、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在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序列,这使人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人的主体性意识更加的强烈和自觉了.“中世纪社会结构不断破坏的结果,便是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个人”. [1]与此同时的宗教改革,又使人们开始在信仰上有了主动权,人们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直接与上帝建立联系.个体的信仰完全成为了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类是在不断的摆脱以往的旧的社会关系中去获得新的关系的,这种新的关系赋予了人更多的自由,人类的自我意识不断的加深,对自由的渴求逐渐上升为一种主观意志.综合来说,中世纪是“人的觉醒”时代.从某一层面上概括来说,人类社会越往前发展,社会关系越先进,人类的个体化进程也在相应的深化,对自由的认识和对自由的获得也就越多.

二、人类与自由的关系以及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形成

人类与自由的关系是矛盾的,即人类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在自觉的规避着自由.在人类意识处于蒙昧之初,人对自由的需求是被动的,仅仅只是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是一个存在,这种自由是被附加的.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个人实力渐渐增强,可以摆脱掉部分原始关系生存下来,这个时候人类获得的自由是适度的,他们可以一边享受着部分的自由一边又安于另一半原始关系带来的安全感.此时人类与自由的关系是单向的,人是渴望靠近自由的.然而当他们强大到可以摆脱掉这一原始关系时,这种高度的自由带给了他们新的困惑.自由使人感到自己是与周遭有别的个体,割断了他与外界的原本联系,使他失去了原始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这一阶段中,人类与自由的关系便产生了矛盾.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引用了《圣经》中亚当偷吃禁果的故事来说明这一情况.亚当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了禁果,这个自由行为使亚当犯下了重罪,被逐出了伊甸园,而人类由此便是罪恶的了.亚当因此摆脱了伊甸园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能够使自己立足的“家园”.这个摆脱反而带来了新的困惑,似一个牢笼,束缚住亚当,获得的自由反而绑住了亚当的自由.

因此,为了规避自由带来的恐惧感和孤立感,人们渴望回到“关系”中去寻求一个安稳的束缚.而当人们顺利回归那个关系时,他获得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把自由拒之门外.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便因此而生成.并且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冲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从而逐渐发展为一种下意识的、自觉的规避活动.这种规避活动的基本途径就是找到第二个束缚来代替原始约束,比如屈从于权威之下.

三、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表现形式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为:极权主义、破坏性及机械趋同.

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人们获得的自由是空前的,同时由此而来的恐惧感和孤立感也是空前的.这种规避自由的活动较之以前,更为成熟,并且自成体系.正如弗洛姆本人所说,“现代社会的结构也同时从两个方面影响着人,它是人变得更加自理、自治丙具活力,同时它又使人变得更加孤独、彷徨和胆小怕事.”[1]

第一个表现形式是极权主义,也就是指个人放弃独立与自由的倾向,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寻求新的第二个束缚来代替其已失去的原始约束.这一类倾向于以对某种权威力量的认同来获得安全感,具体表现为狂和受虐狂.前者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支配与控制他人的愿望,而后者则表现为自愿屈从于某种权威之下.第二个表现形式是破坏性,即以消除能对“我”产生孤独和焦虑的外界威胁来获得安全感.第三种表现形式为机械的趋同:个人放弃自我的个性和主动性,被动的适应社会服从世界,以期能尽量缩小自己与外界的差异性.这是现代社会大多数普通人所采用的途径,因此,具有一种模式化的意味.

弗洛姆本人是批判这种逃避机制的.在他看来,人们因为孤立而逃避自由,会使自己怀疑自己怀疑生命,并且这种逃避又会使人们被套进新的枷锁中去.而这种枷锁又不同于原始关系的那种束缚,它不能给人以真实的安全感.逃避只会让人暂时陷入一种虚检测的安全中去,最后会因为麻木而忘掉自我.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是不完整的,并且他获得的自由或者因此规避自由而得到的安全感也是不切实际,那将是一个新的牢笼.自由与束缚像一个恶性循环在他身上不断往复.

四、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最终归属

弗洛姆对于人们逃避自由这种行为表现出否定的倾向,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不利于人类的活动.因此,在面对这一困境时他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靠自己与世间的爱去工作,通过人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去解决这一困境,从而摒弃掉消极的自由,走向积极的自由.他认为创造性的活动可以使人克服孤独的恐惧,又同时能保持自我独立完整的个性.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使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而爱可以让人在保留自己的同时又能达到自发的肯定人的目的,从而把自己与别人联合起来合而为一.一个人都必须肯定自我,而同时又与人类及自然,合而为一,藉着人类的自发行为,自由所带来的两个现象――个人之诞生及孤独的痛苦――便化为乌有了.

五、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呈现的局限性

弗洛姆在分析了人类精神困境之余还提出了解决途径,无论是对过去还是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不难看出,他提出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及其解决途径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局限性,没有考察这一机制在现实社会客观条件下的情况.其主张通过人们爱和创造性的活动就能使个人之诞生及孤独的痛苦化无乌有,显然是过于绝对化和理想化了.并且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从开始产生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当代,个体化和自由都是循着现实社会的发展轨迹而发展的,它们与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人的自主活动只是影响它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2]最主要的,还是要从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出发,逐步的去解决问题.(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由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