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心理

点赞:12783 浏览:557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手机上网已成为当今社会流行的自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与沟通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手机上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们必须顺应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手机上网进行健康心理引导,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关 键 词 ]大学生 手机上网 行为偏好 心理研究

[作者简介]王利华(1966- ),女,湖南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与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湖南 长沙 410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JDSZ110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90-03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概况

近年来,手机网民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群体.各项指标显示,手机网络的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了传统网络.2013年1月15日,《中国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发布数据显示手机网民数量年年刷新: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3.56亿,年增长率为17.5%;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4.2亿,年增长率为18.1%,手机上网比例从2011年69.3%,上升到2012年的74.5%.①

在手机网民构成中,大学生网民是手机上网用户的主要群体.《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1年4月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底,中国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其中手机网民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怎么写作,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达到了62%和58.2%.②

2012年,新型即时通信如微信、微博等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网民的网络应用习惯出现了显著变化,即时通信的使用率增至83%.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4亿,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③微博发展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

(一)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的原因

大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有比其他年龄段群体需求更强,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主要有以下原因:

1.手机上网方便快捷.“影像”和“图文”是“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手段.相比传统电脑的使用,手机携带更方便,获取信息更快捷,时空限制更少;手机具备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多媒体应用功能、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可以下载资料、查询信息;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功能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2.手机上网功能日趋完善.目前各大手机网络运营商均加大了针对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产品研发力度.其中,作为校园用户群体覆盖率达90%以上的中国移动,通过对其四大产品业务线(飞信、139、移动MM、移动微博)的功能优势与校园群体使用需求相结合,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功能.有可以随时记录校园生活的移动微博;有适用于同学群体之间沟通的飞信拇指群;有随时免费接收邮件的139;还有为课外娱乐生活提供各种益智游戏下载的移动MM.

3.手机上网费用较低.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了手机上网系列优惠,包流量和包月等多种手机上网计费形式费用相对较低,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进行选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手机上网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手机上网的行为偏好

1.微博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平台.微博是基于推特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腾讯、中国移动Fetion、微软MSN、互联网Skype等发展出来的.2006年,博客的鼻祖Evan Wiuiams通过Obvious公司推出了Twitter(推特)即时信息怎么写作,但是它限定每条信息不能超过最大容量,即140个字符.大学生是使用微博的主要群体.他们用微博记录多彩的大学生生活,表达个人的情感情绪,用来推广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加强人际交往,寻求社会认同.

2.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的新宠.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文字,可支持多人群聊,带给大学生全新的移动即时通信体验.微信推出至今,已经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入了大学校园.

大学生喜爱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费便宜.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微信走流量,流量套餐相对比较便宜,且凡有WiFi的地方都可以免费使用;第二,方便实用.微信的“LBS功能”通过“摇一摇”可查看自己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更有其独特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等功能,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传统的社交生活,大学生们用微信找教室、找朋友、找老乡;第三,提供娱乐.微信支持、腾讯微博、语音记事本、漂流瓶、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沟通变得生动有趣;第四,潮流时尚.不少大学生拥有Android、iPhone、Symbian等智能手机均能使用手机微信,体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微信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新生自媒体.

二、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一)积极心理影响

1.满足大学生群体积极“入世”的资讯需求.截止到2012年6月底,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2.6亿,使用率达66.7%,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大专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便是关注时事、满足日常新闻资讯需求. 2.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认知与发展.手机网络在传播信息、倡导先进理念、舆论监督、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手机上网使大学生获得丰富海量的信息,并能即时更新.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它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思考、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对其心理机制、道德认知、心理人格等方面,均有着积极意义.

3.同学间的联系和交往更紧密.手机上网使校园内资讯针对性和可利用率更高, 号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互相联系时必备的身份验证码,有 9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 作为聊天工具,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的互动平台,由于校内网民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共享资源,校园内分享的资源可利用率更高,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资源共享空间,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友平台.

4.师生间的沟通更快捷方便.教师通过微博、微信及时掌握大学生动态,从大学生发布和转发的内容,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惑、所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抵御不良信息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微博、微信平台变成平等互动的沟通桥梁.

(二)消极心理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手机网络给自己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

1.沉溺于手机网络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能力比较差,一部分大学生成为“手机控”,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手机,甚至上课时也登录手机网络,对学习、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存在“到课率”高、但“抬头率”低的情况;虚拟空间交往时间过多,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机会减少,同学间、朋友间、家庭成员间的联系逐渐淡薄,有少数大学生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长时间浸淫手机上网,一旦在虚拟空间遭遇交际挫折,在真实世界里容易滋生敏感、多疑、恐惧,乃至冷漠、麻木等心理疾病.

2.造成心理麻木和思维混乱.虚拟空间呈现的海量信息,在超过大学生的正常接受能力后,往往只是快速浏览,没有时间细细思考、咀嚼、品味、甄别,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造成心理麻木,甚至思维混乱.长时间被动接触,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3.消解道德责任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逐步成熟.当网络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呈现的多元文化信息,一旦与他们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时,如果没能及时疏通和排解、辩证分析和洞察,理性整合和提升,对于道德信念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多元的与道德观念,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4.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微博,一些大学生效仿一些“网络红人”的做法,在自己的微博中发布一些涉及自己和别人隐私的内容,甚至在微博中出现了辱骂他人和互相对骂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出现偏执性人格障碍.

三、对大学生手机网民的健康心理引导

高校要发挥手机网络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武装人、鼓舞人的作用,为大学生营造美好的网络精神家园,就必须 “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④

(一)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优势

1.手机网络空间具有安全感.由于目前社会对心理问题依然存在种种偏见,使得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也羞于咨询,信函咨询又未必能得到及时回复,许多大学生选择手机网络的虚拟性进行交流.手机网络空间的安全感使师生可以进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真实交往,首先以匿名的身份畅谈,无须客套、试探、戒备,也不必担心隐私暴露.在笔者和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这种咨询方式最受大学生认同.当师生间融洽、和谐的信赖关系建立后,大学生往往会采用真实姓名继续交流.

2.手机网络内容丰富.大学生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异常活跃,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意识观念开放,有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心理定力的提高.

3.手机网络形式活泼.手机网络具有多媒体综合性,通过视频,文字、声音、动画、图表等能生动直观地呈现,通过手机网络在线心理咨询、在线心理测试、微博聊天等多种形式,可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过于单一等不足,营造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活泼、幽默的心理品质的养成.

4.手机网络使用不受时空限制.无论是就业、感情还是人际关系问题,当大学生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性障碍出现时,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就产生了.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手机网络通过适当的心理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5.手机网络受众众多.手机网络也能解决怎么写作对象受限的难题,它可以使心理健康引导的课堂更大,受众更多.一位咨询老师可以同时接受多名学生“一对多”的心理咨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进行多维度、多方向的探讨,使更多人受益.

(二)大学生手机网民健康心理的引导方法

1.建立手机网络健康心理引导队伍.除了专职心理咨询队伍以外,还要建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心理辅导队伍,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中成立心理社团、班级心理辅导小组,为适应手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人力保障.

2.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手机网络为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微博、微信的传播优势,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讨论,把握舆论的话语权.从2011年12月开始,全国高校团组织就启动了微博体系建设,分为团学校部微博、省级团委学校部微博、校级团委微博和班级团支部微博四个层级,以“精彩微博团,青春心连心”为形象口号,在腾讯微博平台和移动微博平台上建构信息共享、特色各具、优势互补的微博体系.⑤许多高校在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开通微博.

3.通过手机网络强化心理辅导.建立手机网络心理健康网站,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的目的.通过微博、微信还可以强化团体心理辅导,把心理需要调适的大学生,置于辅导与治疗的群体环境中,利用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心理认同感,让大学生意识、分享他人相似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心理担忧与焦虑程度.

4.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手机媒介的功能和作用.微博虚拟网络空间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很多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媒介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健康的手机网络使用能力和批评能力,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和良好的微博、微信使用习惯.

5.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手机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需要多途径、多渠道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它不仅需要高校和全社会的努力,也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特罗茜罗尔在《走出抑郁》中就提出了“解铃还须系铃人”的自我教育主张,当大学生陷于网络成瘾症时,可以自己把自己构筑的“心病牢狱”的枷锁打开,通过自我教育而获得自我解放.当前,针对大学生手机上网等原因导致的种种心理问题,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以达到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⑥

[注释]

①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xinhua./tech/2013-01/15/c_124233840.,2013-01-

15.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nic../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t20120816_33304.,2012-08-

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心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手机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03.

④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⑤李立红.全国高校团组织微博体系建设启动[N].中国青年报,2011-12-01.

⑥(英)特罗茜罗尔.走出抑郁[M].蔡云梦,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