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心理治疗

点赞:4892 浏览:18872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心理因素对医生治疗疾病的影响

范晔著《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述了东汉名医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

郭玉是东汉和帝时的太医丞,身为医官,他不骄傲自大,对民众有仁厚慈爱之心,即使是贫穷低贱的奴仆,他也一定是尽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给他们治病.但是治疗地位高贵的人,却反而有治不好的情况.皇帝觉得很奇怪,就命令贵人穿上破旧的衣服,改变他们原来的居处,再让郭玉治疗,结果一针就把病治好了.皇帝责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呢?郭玉说,贵人们处于尊贵的地位,用以上临下的态度对待我,我怀着惶恐畏惧之心接受他们的命令,心中有种种顾虑,在诊治疾病时诚惶诚恐,谨小慎微,这就是治不好贵人病的原因[1].

由此可见,古代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其疗效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

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技术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用心理作用治疗疾病

陈寿著《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了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治病的许多事迹.其中一则说“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这表明郡守的病是体内有黑血数升未吐出.

现代医学认为“吐黑血”是陈旧性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胃、胆道等病变所致出血积存于胃内.郡守的病是由于思虑过度伤及脾胃,现代医学的胃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可因焦虑、忧伤、恼怒、紧张等持续而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胃病的发生和病情加重[2].为何郡守的病可以盛怒而瘥呢?中医五行脏腑情志认为:怒为肝木,思为脾土;木克土,怒胜思.就是大怒呕吐出胃内积血而病除.因当时无胃管、胃镜等医疗器械,又无手术条件设备,因此“盛怒而瘥”是治疗的好办法.

用心理作用治疗心理疾病

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七》[3]载:“项关令之妻,病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差,后得一子”.

这是一个神志病的案例,服药治疗无效.张从正先以戏谑转移患者情绪,使之大笑,再诱导病妇进食,果然收到“怒减食增,不药而瘥”的疗效.由此可见张从正用心理疗法治愈心理疾病的精湛医技.张氏在继承《内经》有关情志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用心理疗法治愈心理疾病的的案例很多,值得我们很好的的发掘与整理.

以情绪行为疗法治疗疾病

《明史艺文志》记载吴宽的《匏翁家藏集》中有一则医俗亭记:“余少婴俗病,汤熨针石,咸罔奏功,而年日益久,病日益深,殆由腠理肌肤以达于骨髓,而为废人矣”.

由此可以看出吴宽的“俗病”严重到“废人”的程度.先接受汤剂、药熨、针刺、砭石等治疗都没有疗效,后来吴宽起居、生活、学习、休息在竹林中,经过一年多的心理感悟、情绪转变,他的病已去掉十分之二、三.久之,他的身体轻捷起来,心中的疑虑消除而自有所得.因此吴宽说,用竹子治病不苦口,不头晕目眩,不必清洗肠胃脏腑,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故写文以纪念之.


俗病是什么病?文中没有写明,笔者认为是一种社会不适应症,或者是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用竹子能治好此病,不是口服竹子及其制剂,而是改变生活环境的行为,通过顿悟、心理情绪逐步变化而使“俗病”痊愈.

小结

上述几则心理因素与医疗的事例,是古代中医心理因素影响治病的一个侧面.中医心理疗法是一种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躯体疾病的方法;另一方面,心理因素对医生治病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逸山,主编.医古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5-36.

2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87.

3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