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体会

点赞:3586 浏览:100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心理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

关健词 素质教育 主观心理感受 心理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了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笔者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外,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对于初中的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是他们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内容,因此这时期的心理教育应当以此为主要内容,引导他们接受和适应变化;对于高中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压力和选择是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教育应当以此为主要内容,引导他们正视压力和面对选择等等.

2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用故事法.这一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效果较好,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等不同,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教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出示《怎样看待的人》的标题后,笔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笔者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笔者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从而得出: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嘉宾、观众,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学生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引起了其他学生感情的共鸣,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小品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 (7)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一节班会课中,一个男学生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


心理教育与一般文化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文化课是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关的概念、原理等等,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而心理教育是要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这就必须首先引起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干预,才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维护.而人的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要改变和影响心理状态,必须在活动中进行,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

今天,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笔者在与家长沟通中,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上了初中后,简直象变了一个人.平时,我们都忙于工作,上下午和晚上孩子都在学校,只有到周末一家三口才能团团圆圆,但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与我们说的话却越来越少.上次孩子过生日,他请了很多同学到家里来,却要我和他爸爸到外面去吃饭.有时,对他的学习、生活多说几句,他就显得十分不耐烦,有时甚至还要和我们顶嘴.我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并且,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考试没考好)时,“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更加责难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打骂孩子.结果造成的恶果是:子女怕学习、行为习惯也不好;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教育反感;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团糟.有些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长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

3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面耐心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中学阶段,家长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

(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错误地采取严厉惩罚、无情打击,往往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并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相反,父母对子女的、专制、忽视、放纵、溺爱和过分苛求,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对子女的关心并不等于对其物质上的绝对满足,也不是对其精神上的无原则放纵.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是从小培养子女的自立自强精神,锻炼子女的受挫能力.因为,如今太多的 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子女长期处于顺境中,受挫机会少,受挫的心理能力相对较弱.家长要有目的地为孩子的发展设置些障碍,增强其受挫折的能力.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的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对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选择地满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绝他人对其子女的心理帮助或象对待感冒病一样轻描淡写地处理子女的心理问题.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但或因工作原因,或因个人性格等等因素,对子女进行心理保健并不能切中要害,或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则采取教训的口气要子女强迫接受或用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去要求子女仿效.

现代家庭与学校都必须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不过,教师与家长广泛涉猎学生或子女保健的常识,建立和谐的师生或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地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同时,借鉴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老师和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开展孩子心理保健,是能够取得效果的.

4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教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

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心理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