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媒介下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

点赞:18363 浏览:817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深度报道是对某新闻事实或现象所进行的集中而专门的报道.具体的讲,指的则是新闻传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板块中,运用更广的新闻视角,更多的背景资料,通过多种层次,多种手法对新闻事实和现象进行更深入全面呈现的报道.关于“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宣传舆论学大词典》中的解释是“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文体,更是一种报道追求深刻性的理念,思想方法和立体的思维方式.一篇深度报道包含的主要内容:事件、新闻背景、新闻前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主观感性、新闻预测、图片说明、对策建议等.

从19世纪70年代阐释政治主张和披露政治活动开始,解释型报道和揭露型报道几乎同时产生,且并驾齐驱地发展,这种状况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没有选民政治的历史传统,深度报道的预测功能也不可能走进政治话语系统里.只有当市场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媒体不得不为满足受众利益的需求而采取规模不等的经济预测报道.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形态明显的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组合报道也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以报纸从1985年以来深度报道大发展为依据,大致可分为1985至1991年和1992年至今两个阶段,这正是顺应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两次社会转型.如果说在第一个阶段,中国的深度报道主要表现在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左”的思想影响,对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回顾与反思;那么第二阶段,中国的深度报道就在“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下,发挥了更为自觉积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同样处于开始转型的关键时期,对纸媒深度报道的认识经历了从报道体裁、到报道形式再到报道理念的三种阶段.总体而言,学者们对深度报道的研究,比较认可将其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等.甚至有学者将连续报道、跟踪报道以及组合式报道都归入了“深度报道”.有的研究者还总结出党报的五种深度报道形式:组合式报道、追踪式报道、解读式报道、连续报道、互动式报道、系列报道等.

面对逐步开放的媒体环境,必然要顺应市场的发展,寻求更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报道方式.以《中国青年报》为例,在“放弃主要版面,搞活边角版末”后,“冰点”诞生.作为国内报纸媒体改革的先驱,“冰点”加强了“深度报道”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将国家的媒体资源向公众开放,丰富了媒体的语言形态.深度报道也逐渐成为国内媒体转向市场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被电视媒体接受吸纳,一时间“深度报道”无处不在,重大题材成为深度报道的新趋势.

随着纸媒深度报道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报道题材、报道手法、报道思维等方面都形成了一些特点,在纸媒的各种新闻题材中日益突出.

第一,题材重大,问题尖锐的报道内容.在报道内容上,深度报道的特点是题材重大,问题尖锐.不管是社会问题还是新闻事件,都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倾向性问题.深度报道的选材,跳出了只写一个人一件事的传统报道窠臼,进入了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即便着重报道的是某件事某个人,作者的着眼点,也是通过其人其事去一个立体网络.在报道内容的重心上面,深度报道的任务主要不在于写“是什么”,而着重在于回答新闻要素中的“为什么”.非深度报道有时也要回答“为什么”,但它们决不象深度报道那样,一味追求“为什么”的解答.深度报道不属于反映性再现性新闻,而是理解性剖视性新闻.我国目前深度报道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不仅能鲜明地提出问题,充分暴露矛盾,更重要的是借助思辨的力量,能够触及问题的实质,对实际工作起着促进和建设的作用.

第二,重视报道手法.深度报道重在满足读者对新闻事件和现象深度了解的需求,它不是简单的针对新闻点的叙述而是从新闻事件的整个面上进行阐述,报道的手法显得尤为重要.报道的形式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精确报道、典型报道等.通过提供各个方面背景、调查分析、细节刻画、需找关联、凸显矛盾、人物特写等各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再进行梳理和加工,发掘和剖析,而形成一种完整的呈现.

第三,多角度的报道思维.深度报道冲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通过对事物的全方位扫描,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新闻事物的立体形象.当然,这并非说对事物的方方面面平分秋色和面面俱到.在肯定一个事物时,既不夸大它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回避它曾经有过或确实存在的积极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把众说纷纭的热点报道成能搏击时代脉搏的重要新闻,写得更加近似生活的原貌,向读者提供更丰厚的信息.深度报道常常抛弃“证实性”思维,运用“证伪性”思维.

第四,留白报道结论.在报道结论上,深度报道把被报道事物当作一个正在发展变化中的过程,在报道中间和结尾处,都没有留下句号,留下的只是许多没有答案的问号、没有的未知数、仍在延伸的省略号.在深度报道中,作者不是评判是非的法官,不是指引方向的交通,他只是一个高明的导游,把风景点的精妙之处巧妙地指给游客后,自己便抽身隐退;他只是一个怎么写作员,怎么写作项目是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客观矛盾摆到读者面前,而把评判和选择的权利留给了今后的实践.


第五,多样性的表现手法.在表现上,深度报道可以是没有任何主观介入的客观报道,也可以是就事论事,不受只能用事实发表“无形意见”的限制的剖视性报道.即从事实出发,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智慧溶入作品中,就事实本身进行科学分析解剖,由事生发出理,给人以启迪.

某种物,一件事,可能很平常,并不美或怎么美,但是一旦对它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就会产生强烈的美感.新闻作品同样存在理解的问题,比如对某些突出的社会话题和新闻题材,如果就事论事地去报道,往往就很难把问题说清楚,把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深刻反映出来;而那些颇有影响,耐人寻味的深度报道,往往正是由于主题立得深,事实选得好,而又剖析生发得妙,一般兼有新闻、政论、学术等文体的表现手法的融合,才在这方面取得了好的效果.同样的主题和题材,有没有新见解和表现方式,常常就是这类新闻报道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深度报道针对新闻事实的全方位报道,给读者观察和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当事人的验证、事件现场的剖析、多方位的角度、多种观点的洗礼、让人浸淫其中.促使受众对新闻事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满足了和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需求.正是如此,纸媒更应借助深度报道去凸显其他的新闻报道形式和新闻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对于整个纸媒而言,也只有更加专业化和纵深化的深度报道能维持和增加其媒体价值,而走出长效发展的道路.

纸质媒介下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深度报道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作者单位:王雅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陈卓威,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