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提问体会

点赞:12383 浏览:557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提高新闻采访效率,艺术地向被采访者提问,挖掘新闻事实的本质,现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 键 词 :新闻;采访;提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1

作为记者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采访,而在采访过程中最多的工作就是向被采访者提问,作为新闻采访的提问与其他的提问有着本质的不同,记者进行采访是为了获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材料,而这些新闻事实被采访者有时并不情愿告诉你,而有时则是不能恰到好处的告诉记者,为此记者采访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提问要具体

提问具体,采访对象才容易回答,容易得到实质性的材料.提问笼统,采访对象会感到难以回答,有种老虎吞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记者想了解一个大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善于化整为零,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问题串.例如:1983年中国新闻代表团到日本访问,把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道: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这时候代表团团长安岗立时把话头接了过来,问:你们知道中国有一条长江吗?五位学生一起举手.你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孔子吗?全部举手.你们知道鲁迅吗?听过这个名字.你们知道吗?知道.这样,话匣子打开了,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新闻采访提问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采访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提问要简洁

要善于言简意赅地提出问题,提问时尽量使用单句,不用复句.冗长而复杂的问题,采访对象往往记不住,听不清,如再重问,影响采访效果.记者采访时往往要先阐述一下有关的背景,要注意把问题和背景分开.不但所提出来的问题不突出,而且整句问话势必唆沉闷,一时难以听得清楚.

例如:记者这样问:请问你对目前不少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时眼睛只盯着大城市及富裕地区,择业趋向以州为中心,以佛山为半径的范围内的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采访对象可能一时记不住.相反,换个问法:现在不少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时眼睛只盯着大城市及富裕地区,只考虑在以广州为中心,以佛山为半径的范围内就业.请问你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由于背景和问题分离了,提问便显得一目了然了.

三、提问题要有特殊性

问题有特殊性也意味着问题有针对性.这种问题的针对性可以增强访问内容的新闻性.

有的时候,一些记者无论采访什么人,都问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谁回答都没有什么分别,这种问题就没有特殊性,回答也没有个性,几乎千篇一律.1980年美联社记者约翰罗德里采访时问出“您何时退休”这样敏感的问题,就非常具有特殊性.因为当时已是75岁的高龄,仍在担任国家领导职务,而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不搞终身制,这个问题由他回答自然最具典型意义.如果换了别人回答,访问效果会大大受损.

四、问题要有新意

所谓有新意,一方面是指针对新出现的事物、现象、观念发问,体现出新闻的“新”,另一方面是指寻找与众不同的角度发问,问出新的观点和材料,体现出记者视角的“新”和“巧”.这种新意表现在任何场合的提问上.无论是对新政策出台的提问,还是对一种新观念、新学术思想的提问,都是如此.比如,2002年底,中国第一部《美国通史》出版了,消息震动了海内外史学界.这套6卷本近300万字的书,自1979年起开始策划编撰,到2002年才得以全本出版,历经漫漫24年长旅.这套书与以往美国历史著作最大的不同是,在此之前我国学者编写的世界史或国别史,几乎没有人敢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写到二战结束就赶紧截止了,这套书冲破了这个惯例,一直写到2000年.《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采访这套书的总编之一、著名美国史史学家刘绪贻教授时,对一些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绪贻教授的思想锋芒,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新的信息.这篇《他把美国史写到了2000年――和著名美国史史学家刘绪贻面对面》,有如下几段对话:

五、提问要问到关键点

记者在提问时,无论是采取迂回包抄的办法还是直奔主题的办法提问,落脚点都是要对最关键的内容提问,得到最关键的材料.这里最重要的是,记者在提问时要有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层层设问,步步紧逼.遇到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要紧追不放,刨根问底.这就要求记者对采访的主题有充分的把握,知道什么是最要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凸现新闻主题必不可少的关键.有时候,记者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敏感的问题,会被采访对象一句似是而非或大而化之的回答一闪而过,如果此时记者不继续追问,真正的答案就无法得到.

记者采访时只问到一般的材料是不够的,访问时不能忘记此行的主要目的,只要关键的问题尚未获得答案,访问便不能结束.记者提问题,一开口就要让人觉得你这个记者是有思想的,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对方谈问题就不好打马虎眼,想三言两语搪塞也搪塞不过去.能否问出关键性问题,是记者采访水平的直接表现.


例如:1980年8月法拉奇就国内国际问题分两次采访,有关国内问题部分,她所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天安门上的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这就是关键问题,它关系到中国今后的政治路线,关系到对及思想的评价问题.

在全国人大六届一交会议上,香港记者向中国领导人提问:香港的主权收回以后,要不要在香港驻军?这出是个要害问题,关系到我国将如何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在接见港澳代表时特别指出,香港回归后,要在香港驻军,因为驻军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