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学素养:新闻记者的专业学问

点赞:5903 浏览:209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所谓的“新闻无学”,我一直认为,这个“无”,主要是指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大无大有.

每年的六月份,既是“毕业季”,又是“高考季”.就新闻业而言,既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走进各种媒体,又有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将“新闻学”作为自己的志愿专业.

从业经历中,一直有不少家长咨询相关情况,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新闻学”专业很感兴趣,认为新闻专业毕业了自然而然应该能做记者;另一方面,不少媒体招聘似乎更青睐新闻学专业之外的专业,比如中文、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显然,社会和媒体对新闻的“门槛”有着不同的理解,社会更看重“身份资格”,媒体更看重“专业资格”.

同时,近些年,因工作缘故,我接触到不少学者,遍布多个领域.对于新闻记者,他们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是认为现在的记者素质太低,对关注的问题缺乏专业素养,甚至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有些对准备采访的学者也缺乏基本的了解.另一种观点对记者评价很高,认为记者的敏感性很强,相当于半个学者,不仅和学者成了好朋友,还能给学者不少灵感与启发.

应该说,这两种看法比较普遍,很多人对此归结为“新闻无学”,既然没有专业的学问,如何去苛求像学者一样?

显然,记者和学者,对新闻记者的“门槛”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记者更看重“身份资格”,学者更看重“专业资格”.

这方面,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有较为中肯的分析:“关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职业,流传着一些极为怪诞的想法.许多人并不了解,在新闻工作中,一项真正出色的成就所需要的‘才干’,同任何学术成就所必须的才能绝对不相上下.”韦伯的理由是:“我们尤其应考虑到,新闻工作必须按要求随时交稿,我们也得考虑到,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显然是完全不同于学者的创作条件下,立刻产生影响.人们几乎从未认识到,同学者相比,新闻记者所承担的责任要大得多.”

这种“责任”,我的理解就是新闻记者需要“实学”,即研究实际问题的学问,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经世致用”.

所谓的“新闻无学”,我一直认为,这个“无”,主要是指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大无大有,这就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仅仅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更多的是跨学科、跨专业地去体现现实关怀.

实学素养:新闻记者的专业学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专业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当然,上述两大问题,并非不可调和.简单地说,主要涉及到记者(包括新闻学专业的“准记者”)的自我修养问题,如何在从业经历中累积经验,实现在某一专业领域质的提升.再进一步说,就是新闻学的专业教育和自我教育问题.


当年我妹妹读大学时,她执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新闻学.我尽力来帮她完善她的“新闻学”教育.方法之一,就是从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大学新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寻找借鉴,从国外名校如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新闻“课程设置”中寻找启发,从民国新闻教育的“传奇故事”中寻找灵感.

最令我震撼的,是民国新闻教育的科学性,至今仍不过时,甚至至今仍难以逾越.比如创办于民国十七年的“中国新闻学专门学校”,在所授科目中,除了可以想象的新闻学有关的科目,如新闻学通论、新闻事业史、采访学概论、应用文写作等.更包含了诸多难以想象的科目:文学范畴的如中国文学流变史、新闻学文学、修辞学、应用文写作等;社会学范畴的如社会学概论、社会组织、社会问题、社会进化史、社会调查及方法等;法学范畴的如法学通论、宪法要论、国际法等;政治学范畴的如政治学概论、现代国际政治、中国外交问题等;经济学范畴的如经济学概论、中国经济思想史、国家经济政策等.此外,还有心理学概论,近三十年中国教育、世界语、中国人文地理、世界人文地理、新闻时事评论、文化史纲等.

这些课程安排,与我设想的“实学素养”的三个原则很贴近:一是“问题意识”,通过现实问题探索解决途径;二是“历史眼光”,通过问题的前前后后探索社会发展的趋势;三是“实学精神”,杂糅各个学科的知识与视角,形成独特的思想与方法.如此,方能在“身份资格”之上,提升自己的“专业资格”.

对“新闻记者”如此,对“评论员”更是如此.

(作者为《新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