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新闻的道德正能量

点赞:27504 浏览:1290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道德正能量就是通过媒体力量对价值理念的梳理,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道德观引导人,形成高尚道德行为.新闻实践告诉我们,道德正能量是巨大的.

无论是文字或影像,打动人心的通常是情感类内容多些,但比情感内容更能打动人心深入灵魂的是满足人需要的内容――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比如正义感.需要是维持生存的心理现象,人的社会需要是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任何层次需要满足与否关系到人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不会有人不在意它的,这样的新闻故事也容易形成关注中心.人有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有准则和规范,这就是道德.高尚道德也可以引导人们实现和满足自己或他人正常需要,抵制不合理需要.

我们在基层采访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一个人做了善事会影响带动一群人和他去做,被帮助者脱离了困境,者也心慰满足,同时让第三者看了更是内心温暖.如鞍山有个郭明义,全国道德模范.他已经在他的单位及社会好多领域组成了一个个爱心团队,约有4.6万多人.2011年第8个献血日,他在微博一呼,全国各地3000多名志愿者献血60多万毫升.这是道德魅力.还有一种现象是辽宁都市频道的一条社会新闻,讲的是一个人的机动车被人划伤,没有人看见,在他正生气正要发火时发现车窗一个纸条留下划车的人,他试着打了过去,接听人正在外地,一再向他道歉,表示出差回来一定给他赔偿.车主马上气消了,认为当今还是有诚实人.看了这条电视新闻的人心里也很感动,这也是道德力量.

发掘新闻的道德正能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德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是受后天生存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今天的广播电视大众传媒是引导树立主流道德观念的重要担当者.我们看到,目前好多民生新闻栏目很有收视率,它的确可以让观者为之喜,为之忧,有时也为之惑,而据此得出对现实的认识和结论.这里面,有关诚信、善良、关爱的民生新闻作好了会更吸引人.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种多样,关爱、诚信、善良是绝大多数人心底的呼唤.这是因为,这类新闻有其对人性的揭示包括道德能量.

大众传媒有能力驾驭舆论,引导公众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对媒体编辑记者来说,采制这类社会新闻更需要思考,更需要方法和技巧.

1.以信息频次筑起道德正能量的“替代性”强化

人的行为建立一是直接社会接触学习,再就是间接通过媒体或其它渠道提供的学习,也叫替代性学习.媒体正面报道频次密度大,这种强化可使学习及新行为形成过程缩短,受者会觉得我们身边好人好事其实很多,产生行为改变动机.

2.对当事人内心的挖掘以增强新闻说服力

新闻应当从正义善良和信心角度提问挖掘,这样会增强当事人行为的说服力.要注意减少对当事人情绪状态的询问: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回避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情境.因为有些应急反应多属偶然行为,缺乏说服力和示范效应.

3.后续报道要挖掘深层认知和人的积极行为改变

在每个或正或反的事件报道后追踪深度报道,挖掘当事人或旁观者或专家等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态度,讨论怎样客观认识这类事件.

4.对文化层次高的当事人道德行为要跟进深挖

这类人的示范影响较大.钱学森从系统论角度讲,遇事处理方式“文化程度高的人遇事则思考,进行抉择,运用运筹学的组合最优化;文化程度低的人遇事反应是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比较公式化”.这虽然是通常意义的,但记者在选择新闻信息时遇到文化水平高的正面当事人还是要抓住机会,把文章做深做透,产生更大的道德影响力.

5.榜样选择不要忽略广泛性

对不同职业、阶层、年龄、性别道德主角,相似相近的人更容易被认同,也更易改变人的认知,形成道德正能量的放大.

总之,这类或正或反的社会新闻应坚持正面多讲深说,反面客观深掘,营造道德正能量场.正面的社会新闻短小和不系统,但却是人们身边经常发生,常能看到的.正是这些纷繁的散图,构成了一副社会全景,构成巨大的道德力量,影响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行为.对此,大众传媒在我们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今天,责任尤为重大.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