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2016年第1期

点赞:3446 浏览:111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闻记者是否具有职业道德,是影响新闻媒介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媒体行业充满了模棱两可的情况和相互冲突的现象,在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的生存环境和工作过程中,一方面,新闻记者的道德选择被推向两难境地,另一方面,新闻记者的道德选择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受着磨砺和考验.

当今时代,大众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其“干预生活”的功能日益增强.然而,大众媒体在功能扩张的同时,却遇到了新的问题,这就是受众对一些媒体行为的质疑:记者在采访中是单纯的记录者吗?记者能否干预事件发展的进程?记者的某些采访行为经得住道德的拷问吗?等等.于是,“旁观”和“参与”问题就越来越尖锐地摆在媒体和记者的面前,成为一个现实操作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成都晚报》记者傅艳,凭着一篇篇深情的报道,关注着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并且推动了四川骨髓库的建立和完善,帮助患者重新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她说:“如果100次的尝试中我失败了99次,我愿意找寻那剩下的1%的机会让他们圆梦.”优秀的记者总是借助媒体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伤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这名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实施了一种积极、有益的“参与”,让读者无可非议,可是在很多的事件报道中,记者的道德选择却常常引起大众的争议与指责.

陕西《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的作品《上学》,曾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但这篇作品就曾引起过争议.记者拍摄的是一个山村的孩子为了上学,每天都得从一座“绳桥”上经过,桥上就只有几块木板,孩子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记者采取的方式就是先“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拍出真实自然的瞬间”,然后通过报道方式来呼吁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马上有读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他的这种做法“令人心寒”,是为了个人私利在“做秀”,没有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低下.这里我们看到了记者选择了做一名“旁观者”.

所有社会中、所有体制下的新闻记者都可能遭遇到道德选择的两难困境.在现实生活中,记者有两个身份: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社会普通一员.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身份在道德上不会发生冲突,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不同身份道德规范的要求不同,就会在履行不同的道德义务时出现道德的冲突.像《上学》的作者在面对孩子们跨越“绳桥”时,就会面临着作为记者的职业行为和目的与作为一个普通平民应尽义务的道德上的冲突.作为一个记者,面对这样很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从职业要求出发,记者考虑的是怎么样把它更好地报道出去;但从社会公德的角度考虑,面对这样的险情,又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施以援手.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记者很可能要牺牲一方面的道德追求,这也就使记者陷入难以兼顾的境地.

新闻道德2016年第1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记者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那么,在面对事件报道时,记者是该单纯当一个“记者”?还是扔掉手中的采访器材,奋不顾身冲上去?我认为,判断一个记者的道德选择是否正确,应该看选择给社会带来的促进作用或利益有多大,在“小善”与“大善”中选择后者就是正确的.杨小兵的报道引发的社会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该报道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不但使当地的那座“绳桥”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促进了更大范围内更多“绳桥”的解决.这其实就是记者应该追求的报道的效果,从更广阔的范围影响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在一次女孩溺水的报道现场,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没有选择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没能醒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哭了.这一事件经多家媒体和各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