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负面新闻美学

点赞:27650 浏览:1305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电视负面新闻被大众认为是描述"丑"的新闻,而和美无缘.但实际上,负面新闻恰恰是通过对"丑"的揭露和批判,而使受众自觉去抵制丑,自愿去追寻"美".本文中,笔者尝试运用美学、新闻学、传播学原理,着力将电视负面新闻纳入美学视野加以考察,探讨电视负面新闻的美学定义,概述其发展及研究现状,论证对其进行美学研究的可行性.


关 键 词 : 新闻美学,负面新闻,新闻学,美学

一、电视负面新闻审美的可行性分析

什么是电视负面新闻?负面,就是指坏的、不好的、消极的.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负面新闻是对新闻事实中"丑"的揭露.换句话说,即是会使人们产生"厌恶之感"的事物.

(一)电视负面新闻中的"悲剧"美

悲剧是美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在于好人的失败、毁灭而"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而电视负面新闻传播的死亡、灾难、贫困、疾病、挫折、战乱等内容,都是悲剧性事件,它们直接进入受众的审美世界,产生义愤、激动、痛楚同情等情感体验.正因为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情绪,所以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电视负面新闻一直对受众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历年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电视负面新闻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电视负面新闻中的"喜剧"美

如果说,在描述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时,电视负面新闻更多激起我们的是因为个体生命及美好事物毁灭所造成的悲剧感,那么在对各类社会突发事件、违法乱纪行为、时代道德滑坡、社会信任危机等等电视负面新闻的报道中,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无价值的东西被撕破"而产生某种紧张期待心理突然转向轻松落空的游戏心理,或者因为"道德上比我们低"的主体所犯的无知错误,而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具体地说,由此产生的"喜剧"观念和审美形态又包括:通过主动性揭露使对象显出原形的讽刺,体现报道者与各类社会不良现象想方设法做斗争的机智,对某些社会"疑难杂症"既宽容同情又热心正义的幽默,以及揭示出社会种种"怪"现象不协调、不合理性的荒诞等等.

(三)以"审丑"来"审美"

"审丑"之所以在电视负面新闻中能激发审美态度、成为审美活动,一般而言是基于下列的两类情况:一方面,对于"丑"的现实来说,受众往往置身事外,处于更为优越的地位. 他们因感官受到刺激,会激发起心理活动,升腾起为受到不幸的人而萌生的同情、怜悯.另一方面,负面报道的内容,可能已经长时间困扰受众.例如贪腐、违法、毒害、滥权等行为,即让他们愤怒不齿,却又无可奈何.-旦丑闻被、揭露,受众即刻感到"出了一口恶气"的快感,积郁已久的对丑行的不满、愤怒情绪转化为斥责、批判宣泄出来,心情顿感轻松舒畅,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综上所述,"丑"是完全可以纳入审美的维度来进行讨论的.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描述"丑",并不是电视负面新闻的终极目的.相反,通过对丑的展现和批判,进而让受众派生出对"美"的渴望,才是电视负面新闻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二、电视负面新闻内容的审美性

内容和形式辩证地存在于统一体之中.同样,新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体.新闻的美是由内容美与形式美构成的,两者密不可分.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将对电视负面新闻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分别加以论述.本章将从电视负面新闻的内容美进行探讨.

(一)真:新闻审美的第一要义

对于电视负面新闻来说,对"真"的诉求往往不仅是这类新闻报道的直接动力,也是其在过程中最需小心翼翼、不容半点闪失的品质保障,更是其最终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判断.如果题材不真实,那么无论记者把新闻做得得多么精美,播出后有多大的反响,这样的负面新闻都不能说是美的.由于负面新闻本身的特殊性,使广大新闻工作者可能面对获取材料难度大、鉴别材料要求高、跟踪报道周期长等难题,这就更需要在制作负面新闻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去伪存真,确保素材的真实准确.

(二)善:负面报道的道德准绳

我们可以说,正面报道是善的直接表现,负面报道是善的间接表现.在负面报道中,善的凸显也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对负面事件中的"不善"进行批判,另一个是对负面事件中的"善"进行弘扬,这两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审美动力和审美经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

负面报道的主体和背景可能是灾难,但灾难中往往也能体现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报道可以纳入电视负面新闻的大范围,但是却属于负面新闻中的正面报道.因此,即便是在负面报道中,我们也可以对其中的正面因素进行直接的颂扬,人的本能促使了我们在"丑"的境遇中去更加悉心地寻求"美"的踪影.

但是,负面电视新闻对"善"的最主要表现方式,还是在于对"不善"的揭露和批判.推而广之,负面报道对"美"的诉求,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对"丑"的否定.

负面新闻对"丑"的批驳,和正面报道对"善"的弘扬相比,往往能够造成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它更容易使受众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并主动自觉地采取应对措施.这样的负面新闻表现出了与正面报道同等的美学价值,对提高受众的美丑分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真"体现了"真实性"的特性,是一切新闻美的第一性,"善"作为社会主流势力试图宣贯的道德准绳,无疑也会贯穿整个负面新闻报道中.

(三)近:蕴藏于主题和细节中的美学表现

如果被问到,近几年中国电视新闻最热的字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近".如果用三个字来概括,就叫做"走基层",用九个字,则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此,电视台的宣传词写得很美:"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止是建议.我的脚下粘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里,突出的都是一个"近"字.

电视负面新闻内容的贴近之美,主要分为主题的贴近和细节的贴近. 主题的贴近,在于记者报道题材的选定和报道角度的选取.电视负面新闻所选的题材,必须是受众所关心的题材,所选取的角度,必须是贴近受众生活的角度.

而对于电视负面新闻来说,细节更是成败的关键.在电视负面新闻报道中,记者为了做到细节的贴近,往往使用体验式报道的方式,就是记者在某一事件或者某一行当中扮演或充当其中的某一个角色,或亲自参加事件的全过程,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出来.

三、电视负面新闻形式的审美特征

(一)画面

由于电视负面新闻的特殊性,一般来说,线条、影调的运用在电视负面新闻中并不多,因为其更注重的是纪实性.所以,笔者主要从色彩和光线这两个电视负面新闻运用比较多的画面表现形式来论述.

(1)色彩.色彩之所以具有审美特性,首先它能够给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色彩是人们辨别客观事物的重要依据,人们根据不同的色彩把事物区分开来,并获得有关这些物体的信息.

比如,在汶川地震后,直播新闻栏目的间隔片大量使用黑白画面来回顾灾情,甚至全国电视台的台标和画面色调都被统一为黑白色,传达出了大灾难后浓烈的悲怆情绪,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2)光线

在电视负面新闻中,对光线的运用,一般都是追求对新闻现场的真实还原,以求将现场真实的信息量传递给受众.同时,由于电视负面新闻的特殊性,在一些情况下,记者会运用特殊的光线,对被采访对象进行特殊的处理,以达到为保护被采访者的目的.

比如,在一些电视负面新闻中,出现提供线索的"线人",对其进行采访时,常常就会把光线调的很暗,在镜头中只能出现被采访者的轮廓.这在电视新闻的画面表现形式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一般只在电视负面新闻中被采用.

(二)声音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声音,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摄录新闻影像时,同时记录下来的现场声;二是后期制作时的解说词或者的配乐.

电视负面新闻中,声音的表现尤其重要.甚至有的新闻里,会出现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的情况,这时声音就是这条新闻里表现的主角,是受众审美的主体.比如,在许多"偷拍"状态下,由于条件所限,镜头并没有对准被采访者,但是此时,被采访者的声音却被摄像机这是记录下来.这些声音足以构成新闻的素材,成为记者所要说明事件的证据.

还有一种情况,在电视负面新闻中,被采访对象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往往会隐瞒事实甚至撒谎,这时,被采访者声音的高低起伏变化和停顿,都将成为一种画外音,让观众从中判断被采访者所说事件的真实性.

解说词和配乐可以说是在记者现场获取的影像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再创造.画面和现场声难以表达的理性观念和思想,可以用解说词的方式说出来.

(三)画面与声音的组合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由视觉和听觉两个因素共同组成.

(1)节奏. 电视负面新闻是通过对画面的剪接而形成节奏的,主要用镜头的长短来作为常有手段,来表现节奏和气氛.比如,在电视剪辑中,有一种技术叫做"快切",就是把若干极短的镜头剪切在一起,从未突出急促、紧张、激烈的气氛.为了表现紧张心跳,可以将镜头按照心跳的节奏进行剪辑,并配以心跳的声音,让受众也有揪心的感觉.如果想表现悲伤、无助的情绪,则可以用一些舒缓的长镜头,甚至几分钟只有一个镜头,让观众的情绪得到释放和蔓延.

电视负面新闻报道中声音的节奏表现手法非常丰富,既可以通过配音员播音时的语速、音调来表现,也可以通过现场声、配乐来表现.

比如,在512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中,无论主持人的现场报道,还是配音员的新闻配音,声调都非常低沉、缓慢,让受众一听,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哀愁.

(2)和谐.和谐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称为多样统一.电视负面新闻声画组合需要多样统一.电视作品并不是声与画的简单叠加,必须消除两者的差异对立,让两者差异互存并寻求内在联系,最终达到协调一致.

画面与声音有很多中组合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声画合一. 画面中的人就是发声体,或者记录的是现场背景声.这种声画合一的方式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

第二种是声画对位. 比如,画外音是远在他乡的父母讲述着自己对孩子的思念,而画面是孩子们正在嬉戏的镜头.这里的声音和画面看似各自表达着不同的内容,但是,当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之后,则更加突出了父母对孩子的思念,这样的效果,是单独使用声音或者画面所达不到的.这种结构形式使声画不再紧紧互为依赖,不是重复表达同一个事情,而是能够进一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扩大报道信息容量的同时,也进一步渲染了情感.

四、负面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审美修养

负面电视新闻中,记者面对的不是单纯的美,而是各种形式的"丑".这种从"丑"中发现美,甄别美,挑选美,组合美的能力,相比较与一般新闻来说,是一种更加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记者为了达到这样的能力,必须经过更为严格的教育和训练.

(一)求真--对丑的本质的挖掘

负面新闻的事实真相往往隐藏很深.它或者由于原因复杂,众多因素交叉影响,需要深度挖掘;或者由于讳莫如深,富含潜规则和默认程序,需要深度了解;或者由于处境危险,记者安全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威胁,需要以身犯险;或者由于饱含罪恶,相关人员不敢见光,需要刨根问底.因此,负面电视新闻的从业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求真"的审美人格.这不但需要拨云见日,荡开层层迷雾的知识智慧,更加需要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记者只有不断抛出问题,不断寻求答案,才能最终接近事实的真相.同时,他们还需要力求取得真实的画面和声音,以此将真相"原封不动"地告诉受众.

电视负面新闻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视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求善--对丑的浸染的免疫

对于全体电视负面新闻的从业者来说,有一个避不开的"矛盾"--他们必须经常跟这个社会的丑恶面进行接触,却又必须保持对丑恶传染性的免疫.负面报道的背后,往往潜藏着人性的丑恶,以及对的不加控制.

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以全力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他们的理想应当超越物欲,追求真善美,应具备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邹韬奋先生曾经说过:"现在都须彻底认识新闻记者所负责任的重大与工作的艰苦.知责任的重大,便不致糊涂过日子,要时时振作,时时警觉,时时求进步.知工作的艰苦,便不致一遇困难便心灰意冷,兴趣索然.""知责任的重大",这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传媒正是因有这种责任,而具有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