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外灾难新闻图片比较

点赞:30457 浏览:1426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 ]灾难新闻,中外,比较研究

一、研究的缘起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地震威力波及了大半个中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全世界都高度关注着这场人类空前的浩劫,各国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均迅速做出反应,在重要版面、主要时段进行了连续大量的报道.同时这场灾难也牵引了无数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们,几乎在第一时间与救灾、医护人员一同奔赴到现场,用他们手中的摄影镜头抓拍记录这场浩劫.而在第一现场拍摄到的新闻图片快速拍摄过程中,时间的限制下必然会带有摄影记者的主观意念,有意无意地加入摄影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摄影者会根据自己所在和怎么写作于的新闻媒体所持有的立场、记者自身所持的观点,做出拍什么和如何拍的决定.他们“拍摄什么”(拍摄什么和不拍摄什么)和“怎么拍摄”(如角度、构图、景别、焦点等摄影记者对摄影机技术上的控制和调整),对新闻摄影图片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纵观各国媒体的报道,发现面对同一灾难事件,不同媒体所呈现的地震灾难图景并不相同,甚至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新闻框架对新闻图片的构成的影响.


在中西方新闻媒体的比较研究中,对灾难新闻报道用框架理论和框架研究来分析的主要出现在对新闻报道文本的分析研究上.而运用框架理论和框架研究分析中英媒体在灾难新闻拍摄的图片比较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次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在框架理论视野下浅析中英两国媒体在灾难新闻摄影图片报道.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样本来自新华社、路透社两大世界性通讯社的网站的图片链接.

(1)新华社.选择新华社的原因有二:首先,新华社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图片采集和发布机构,图片内容丰富,画面精彩,具有权威性.其次,新华社开设了新闻图片通稿专线,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播发图片200余张,遇重大事件,如国庆大典、“”召开等,发稿量大幅增加.

(2)路透社. 选择路透社的原因: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其图片和新闻都被世界各大媒体广泛刊载使用,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框架理论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框架的概念最早源自贝特森(Bateson),后来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E.Goffman)把这个概念引入了文化社会学.在1974年高夫曼出版了《框架分析》一书,他指出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基模,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

框架理论的另一位重要奠基者当代美国学者甘姆森(Ga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对框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他认为,框架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boundary,如摄像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人们借以观察客观现实,凡纳入框架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部分,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building frame),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

关于中外灾难新闻图片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框架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由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学术传统酝酿的“框架构建”理论很快进入新闻传播学领域.而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坦克德(Tankard ,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而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 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即新闻报道是“框限”部分事实、“选择”部分事实以及主观地“重组”这些社会事实的过程.而在新闻媒体建构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和受众都启动了主观的诠释基模,透过选择机制以强调(或省略)事件中的某一部分.这种建构意义或转换符号意旨的主观策略,是新闻框架形成的主要依据.

简言之,框架一方面有建构客观现实的意义,是一种再现的过程,另一方面,框架也是人们思考的依据,借以联系外在世界.唯有透过框架的展现,我们才能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从方法上讲,一个完整的框架分析包括以下分析要素:报道主题、关 键 词 、图表和新闻来源.近年来这种分析方式已经被我国学者接受并采用.而这种框架分析被广泛应用在纸质媒体与电视新闻报道的研究当中,通常是被应用于对媒体文本文字报道的分析上,通过新闻来源、报道对象、报道内容、报道数量、篇幅位置、关 键 词 和报道基调等来研究媒体对既定新闻事件所设置的新闻框架.多数分析是集中列举某一事件的报道时期内,新闻媒体对于某类内容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具有着主体意义的关 键 词 语,这就是“主题词”列举法.“主题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媒体报道口径、基调和舆论指向,也代表着新闻媒体采用了何种报道框架.

如同文本文字中的“词”一样,图片也用自身的语言和符号呈现和表述事件的发生.在新闻摄影图片中,摄影镜头所选择的拍摄对象(人物与事件)、实时场景(境况与背景)、拍摄技术与手法等,形成了图片“被凝聚的瞬间”,即一个个“主题场景”.“主题场景”是新闻摄影图片框架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决定了新闻摄影图片在强调什么和淡化什么.总地来说,新闻摄影图片“主题场景”框架建构通常借助摄影器材的调整和摄影技术的处理,包括选择性拍摄、各种摄影技术和一些符号学手法来呈现.

本研究主要围绕新闻摄影图片建构方法中的选择性拍摄、摄影技术两大方面,以汶川大地震中路透社和新华社的新闻图片报道为例,辅助新闻图片和数据的对比,并用文字梳理描述图片的“主题场景”,来浅析框架理论下中英两国在灾难新闻摄影图片报道.

收稿日期:2010-07-22□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