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闻线索来得如此猛烈

点赞:5687 浏览:208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现实中遇到线索袭来时,“读多识广”的新闻人可能依然“吃不消”.

新闻容易跟社会的阴暗面相接,想必新闻人的承受力也是高于常人.不过当中国青年报社门口七人喝农药的新闻传来时,想象着检测使这一幕真实地发生在自己面前,我可能很难保持理智平静.当新闻线索来得这样猛烈,新闻人是否吃得消?

当新闻线索来得如此猛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7月16日,7名江苏泗洪访民在“29次信访无果”的情况下,按计划采取了极端方式以引起社会关注,在中国青年报社门口集体喝农药.在事件得到处理,舆论渐渐平息后,8月7日,又传中国青年报社门口再现集体事件,场面是从一声惊叫开始的.

媒体都会有新闻线索来源渠道,群众,记者上报,或是有奖征集,等等.也许有部分是亲身经历,但像这样有计划的以极端惨烈的摧残肉身的方式,去制造线索的,少之又少.

作为报纸编辑,凶杀、贪腐、事故,这样的案件,我每天阅读、编辑很多很多,但内心很清楚,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的那个世界,和真正走出去看到的世界,或许大相径庭.我认识到的世界,实际很浅很轻.

每天打开社会新闻,那里呈现的人间百态不是仅用酸甜苦辣就能形容的,充斥着杀人、放火、斗殴、纠纷等.虽然新闻以追求客观著称,但现实中的局面明明是祥和压倒一切,反映到新闻里却变成了不忍直视.坏事比好事更容易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坏事传播速度早已超越“一日千里”,连“一秒千里”都不算夸张.而当这些事发生在眼前时,当现实中遇到线索袭来时,“读多识广”的新闻人可能依然“吃不消”.

记者分类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种线索接受度.跑社会新闻、突发新闻和做调查类报道的记者,算是见多识广,临危不乱的能力更强.但做娱乐新闻、科技新闻、财经新闻等的记者,长期处于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又怎么能切身体会到面对不忍直视的新闻现场的感受?


即使亲眼所见,事件也只能称得上线索,能不能转变为选题还是个问号.来势汹汹的线索,未必最后能形成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新闻.对当事人来说,那是天大的事;而对海量的新闻来说,也许只是一次重复.检测使新闻价值不达标,很可能只是一笔轻描淡写甚至被轻易掠过,成不了由新闻增量带来的舆论阵势.新闻也是讲大局和格局的,而每个从这两方面考虑的问题,都会过滤掉一些个人得失.

那些没有转化为新闻的线索,基本就成了“编辑部的故事”.听闻某报总编室每天晚上7点左右都会接到一个,来电者操着浓重的方言,没有客套话直接开始一段声音激扬的陈述.经过诸多编辑的努力辨识,来电者或许是在鸣冤.由于该报的性质决定了基本不做个案调查性报道,所以一般处理方式是做出合理解释,然后指出一条明路.据老编辑称,最早时,每个接的编辑都会耐心接听,但时间一久,大家发现来电者只是一味地喊叫,并没有给出沟通的机会.再后来,这个要么不被接起,要么接起后编辑默默听完一串永远不懂的方言,而后悄然挂断.

也许有人会想一想,那一端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现在需要什么.但也不会有人细想,每天的、传真、邮件、微博私信多如牛毛,线索遍布全部媒介,被PASS后很难再翻身.说句和新闻专业无关、和人生感悟有关的话:这世界,可怜人可怜事很多,版面都不够用了.做新闻久了,感觉并不一定是麻木,而是无能为力.

那些幸运地被新闻热点砸中的线索,最终得到案结事了、诉求满足的结局.而这样的示范效应往往激起更多的效仿,中国青年报社门前的第二次集体事件虽然没有再引起大规模的报道和关注,但这次重复多少含有效仿的成分.网络的推波助澜,不知道会引起多少走投无路的人走上极端的道路.对于一个普通编辑来说,新闻不是万能的,不值得用生命去制造线索.

但愿线索不要再来得如此猛烈.编辑部的故事听多了,就会感慨:新闻总是客观,故事却容易伤感.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