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线人”揭秘

点赞:4942 浏览:191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他们以向电视台、报社等媒体“爆料”为生,他们奔走在都市的大街小巷,以“民间记者”的眼光,敏锐地捕捉一条条稍纵即逝的鲜活新闻等他们经常自谦为“新闻民工”,在记者眼里,他们是“新闻线人”.

15日一大早,济南市某路口,老袁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见到记者,扭头打招呼:“前面柴油机厂附近有现场,抓紧去看!”当记者随他赶到那里,却扑了空:事故发生地点不在文化西路的老柴油机厂附近,而是在经十东路.老袁急忙给一些电视台的记者补发通知:地点有误,不要过来了.


老袁是记者最早认识的济南新闻线索专职提供者之一.他天天在外面奔波,将线索报给报社,把拍下来的视频提供给电视台以获得线索费及报酬.他们这个群体,在济南已经有数百人之多,年龄大的接近70岁,年轻些的也在30岁以上.

找新闻忙、累还挨打

老袁原先从事过很多工作,包括建筑工人、临时的列车乘务员、夜间看门人等“相比较起来,新闻线人这项工作我最喜欢,也给我带来最大的快乐.”老袁告诉记者,他已经40岁了,妻子在一家社区门诊工作,孩子还在上小学,出来做“新闻民工”很辛苦,但是确实可以为家庭补贴点钱.

老袁是在2001年从报道自己家门口的事情不经意间获得报酬,开始走上“新闻民工”的路子的.他借了亲戚家的一台DV机,自己拍摄视频素材带子,将带子送到电视台,相关的编辑给加工一下,制作成新闻播出,就可以领到100元左右的报酬.这既获得了报酬,还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老袁觉得这行有干头,就一直干到了现在.

在青龙桥附近一个事发现场,记者再次见到了老袁.接到老袁信息赶来的新闻单位几乎涵盖了所有电视台、报社.记者借机采访起了这位“新闻发布会召集人”.

“我们最喜欢刮风下大雨的时候,那时候虽然出来更辛苦,可是突发事件多,可以干的活儿多.”老袁回忆起自己在去年的“718”期间奔波在街头拍摄的情景,感觉很有成就感.“我把DV包夹到腋窝下防止弄湿了,高举着机器拍摄洪水.当时电视台播出的雨水场面,很多是我拍摄的.”

相对于有单位保护的专业记者来说,老袁他们的职业更具危险性.“有一次我拍摄一个火灾的视频,结果被事主索取新闻,还没有说完,一个耳光就打在了脸上.”

老袁告诉记者,干他们这行的,直接面临记者的竞争.因为很多记者动作也相当快,要生存,就要跑赢记者才行,否则就没有“职业线人”的饭吃了.

“新闻线人”揭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记者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报酬不算多,竞争很激烈

老袁给记者介绍了很多其他专职做线人的济南同行.司先生68岁,是这行里年龄最大的了.老司告诉记者,他是“山东专业爆料第一人”,干了8年,他购写了照相机、摄像机等装备,刚刚花6000元购置了新的摄像机跑新闻.老司喜欢爆猛料,喜欢做暗访,甚至为了暗访进行化装,“我是个老头,本来人家就不大怀疑我,一化装,就更好采新闻了.”

老司告诉记者,他一个月能挣到两三千元钱,这和老袁的收入差不多.记者又采访了老张等“专业线人”,发现他们对自己的收入比较忌讳,普遍的公开数字是2000―3000元左右.据了解,一条电视新闻播出以后,他们可以获得50―100元报酬,一条见报的消息,可以获得20―100元线索费,运气好的时候,可以获得报社的1000元重奖.由于从事新闻线人行业的人越来越多,竞争激烈,很多人不再为一家报社或者电视台提供信息,一稿多投,甚至有人为了播发稿子获得采用,去编造虚检测新闻.

老袁告诉记者,采访中最怕采访对象要看,如果自己的名片印上某电视台“特约记者”、某报社“特约记者”,也能让采访顺利进行,但是外地发生“纸馅包子”之类的检测新闻后,一些媒体对这些线人的采访进行了严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新闻线人除了自己的新闻稿件可以播出或者见报,最希望的就是获得某种被认可的身份,解脱于这种边缘人的工作状态.

(摘自《齐鲁晚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