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炒作的三重价值缺失

点赞:5021 浏览:178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相对于新闻策划,新闻炒作存在着本质性的价值缺失’新闻炒作说到底是一种根本违背新闻规律与专业精神的行为,考察一个完整的传播链条,我们不难发现,从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到信息的选择、开掘,再到受众的接受效果,新闻炒作存在着三重价值缺失.

关 键 词  新闻炒作 价值缺失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个目前颇有市场的观点是:新闻炒作类似或者干脆就是新闻策划.因为两者都体现了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都以扩大媒体的传播面及其影响,获得社会或经济利益为目的.策划也有负面影响,而炒作也不乏正面功能,因此大可不必对新闻炒作横加批判,只需“学会区分良性炒作与恶意炒作,成功炒作与劣质炒作”即可.

新闻炒作不同于新闻策划,这本来是一个毫无疑义的命题,可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迷茫的时代,两者的区别却如此模糊,因而我们有必要指出:相对于新闻策划,新闻炒作存在着本质性的价值缺失,新闻炒作说到底是一种根本违背新闻规律与专业精神的行为.考察一个完整的传播链条,我们不难发现,从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到信息的选择、开掘,再到受众的接受效果,新闻炒作都存在一系列的价值缺失.一、有价值的传播者角色的缺失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媒体和记者.作为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当然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有着理想的角色功能.人们把他们描述成信息的传播者、社会的守望者、历史的记录者、群众的代言人等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闻炒作中的媒体和记者早已不完全是这样了,他们陷入了角色的错位和价值的缺失之中.在此起彼伏的炒作事件中,这些信息的传播者,变成了信息的制造者,既能制造空穴来风的检测新闻,也能利用某些事实基础,变态地制造出“新事件”.这些公众利益的“守护神”,社会舆论的“导向人”最终变成了大众的愚弄者,社会舆论的误导者.


以轰动一时的“杨丽娟”事件为例,当一位67岁的老人为满足星迷女儿的愿望而的信息公之于众时,媒体想到的不是如何借助自己的力量对这个偏执的家庭及他们偏执的孩子进行正确疏导,相反,却以一种及其兴奋乃至癫狂的姿态在“13年”、“写房”、“”等字眼上大做文章.北京某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甚至三次到兰州商谈“业务”.而某电视台记者也对杨家做出承诺:“我们台有实力,能联系到刘德华,见是肯定的”.媒体到后期甚至还参与策划了“明星捐款”等事件.本该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的媒体将这个病态家庭作为道具,自编、自导、自演、自播了一出追星悲剧.

2006年3月23日《兰州晨报》的相关报道曾这样写道:“虽然林鹃(化名)的父母一时无法凑足费用让她第三次去香港,使她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但除了本报和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的关注和重视外,《南方都市报》、东方卫视以及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组记者也将于24日抵达兰州,对林鹃痴迷和寻找刘德华所付出的代价及遭遇进行关注.与此同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也将在24日联合本报一起刊发林鹃父母写给刘德华的‘书’.希望刘德华得知此事后能够安排时间和林鹃见面.此外,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都已

新闻炒作的三重价值缺失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新闻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