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

点赞:5257 浏览:188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哈贝马斯在谈到现代社会发展时曾提出:“现代社会要靠三种不同的媒介来维系,即货币或市场、管理的力量或国家的行政管理,以及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语言来实现一体化.等团结一致的共同生活观,必须超越社会差异.”而新闻文化在这三种媒介中的作用,其建构共同生活观的作用,是无论其它任何媒介都不能替代的.新闻文化社会化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价值整合.

整合原本是一个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后来引入到其他领域,包括文化学.所谓文化类的整合就是指诸多元素修正、粘合成一个多多少少一致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一个具有协同功能的相对完整的体系.美国《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指出,整合有构型整合或主题整合、联系整合、逻辑整合、适应整合、功能整合、风格整合和调节整合等形式.而新闻文化的整合主要是指通过一种整合机制来消除可能导致崩溃的社会冲突形式,引导人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的整合是一种文化机制,它的意义不在于表现人类的创造力,重要的是如何反映时代,适应时代.整合是过程,但同时又是目的.整合是逐步的、渐进的、线性的,整合是不能停步的.

在新闻文化的核心要素中,是以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为其重要载体和传播内容,通过这种载体和内容实现对人们的价值整合.而在大众文化的诸多形态中,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一向最为人们瞩目,同时对大众也最具影响力.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势头和大众传媒的势头说到底是同一回事”[1] 于是,大众社会、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便构成同一历史时空下一个彼此勾连的整体:

大众文化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与大众传媒携手并进的等大众是通过传媒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像来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故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传媒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举足轻重的领导地位.这是说,随着现代社会中现实生活日渐分裂而成为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片段,大众传媒成了原子化 、片段化社会生活得以保持一种“整体”感觉的主要途径.[2]

因此,可以这样说,新闻文化的整合功能是以传媒而实现的.

新闻文化的整合功能可以调控社会,当然,这种调适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的作用而最终实现的.新闻文化的战斗性就在于指导人们去调适社会.所谓“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就是说可以通过文化信息看出人心向背、政治得失,然后采取措施,使怨者不怨,哀者不哀,愤者平,怒者息,奋勇者依然向前,落伍者急起直追.我国古代前贤早就强调过:“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这里讲的“辩风正俗”,就是指对不同社会区域风俗、习惯等文化进行考察、了解,以达到移风易俗、治理社会的目的,这在社会变迁时期尤为重要.

当然,整合有时面对潮涌般的新思潮,也会显得乏力.

诚然,作为文化形态中的信息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调控.通过有选择的信息文化传播来引导实现社会控制.文化信息传播是社会调控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织系统.如果说国家政权是硬件的话,那么不管哪一个统治阶级,从来都没有轻视过作为软件的信息传播.

文化传播对社会的控制,实质上是加强社会自我组织能力的需要.一个没有文化信息传播的社会,各种社会机制不可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也不可能实现自我控制,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中更是如此.在传统社会里,家庭、社会主要是靠风俗、、道德以及宗教文化实现社会控制的.而在现代社会中,仅仅靠这些去实行社会控制已经远远不够,它必须应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如电视、广播、雷达、卫星数字通讯、网络传播等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机制,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利用这些传播手段并不仅仅是为对付敌人,也不仅仅是为控制人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泛的文化传播和每日每时的大量的教育疏导,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新闻文化,一方面反映现实,通过今天诉诸明天;另一方面通过舆论引导去力求形成一个维护社会群体共识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文化定势一旦形成,就会在人们价值理想的生成中产生重要指南作用和凝聚力.

新闻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传播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怎样引导产生期望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定势呢首先是价值认同一致性.尽管文化的价值是由人们自己的创造劳动得来的,但只有把它放回到社会的信息交流中,经过传播、接受,才能产生所谓的价值作用.任何一种可交互的文化现象,都有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无论对传播者还是接受者,只有当这种文化对他需要时,才有可能被接受.比如一条“信息”,只有在听众接受并做出反馈时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信息属性的有价值的新闻.所以,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3]通过传播,使受众接受,其增殖效果可以得到无数倍的增加,无疑对新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非常巨大的作用.

由于群体意识的需要,使得文化、信息赋予人们以价值反思的能力.一旦人们获得了这种能力,并借助它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思考时,人才真正感觉到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信息系统,而要对整个世界去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果说原始人与自然界之间还只是一种物对物的关系的话,那人类文化的产生与信息交流,在人与自然物之间所建立起的文化体系,则把人与世界的同构更普遍地变成为一种理论指导下的思考和行动,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评判或间接参与.人类通过自己制造的精神文化产品,社会组织、制度、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等相似度检测文化手段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由此构建成一个人类价值意识的系统工程.

在人的价值意识构建中,信息文化的传递性、逻辑性都统一于文化活动的实践中,文化信息以其流动性、真实性和逻辑性反映社会,它同时又规范了人的社会实践.社会是由人创造的,一旦这种创造确立,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也就不能随心所欲了.人们的生活被置于社会信息网络之中,因此在价值观念上与社会文化及价值意识密切相联.人们通过对文化价值的反思、概括,产生价值观念,又通过参与把这种价值意识融到群体价值意识里面.作为社会群体的同类价值意识,文化观念既是群体参与的结果,也是实践所产生的共同心态及共同价值观念.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动物群体生活的本能与人类群体生活的同类价值意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群体参与及其对这种参与的彼此理解.

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产生,首先与他们的物质生产和交换联系在一起,与这种生产和交换中的需要和利益联系在一起.人们为了物质生产和交换,结成不同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包括血缘、经济、政治和宗教等关系.由于各种社会群体的需要不同,利益不同,就产生了维护这些需要和利益的同类价值意识.马克思指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惟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5]这就是说,在研究同类价值意识时,不能只是从生物类的本能出发建立价值意识共同原则,而应该从社会人的需要和利益出发,把握与同类价值意识的共同联系.任何社会群体都被置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结合中,不管这种需要和利益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群体参与是不同人的互动过程,这种参与既有相互接触、转移,也有相互感应和感染,是一个思维、同构的过程.比如感染吧,首先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的共同情绪,然后才是共同行动.感染可以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对人群起一种整合作用.感染是在一种非强迫的情况下自然产生的,是一种无意识下的不自主的符合或屈从,实质上是通过情绪上的交流,以达到在行动上的一致,并最终通过这种价值整合影响社会,以致成为整个社会群体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趋势.在这方面,新闻文化的这种价值整合功能是任何其他文化所不能代替的.

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引起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赢得众人的共识,这正是新闻文化共同价值意识的优势所在,充分体现了新闻文化的整合功能.

个人参与群体,群体参与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参与形成同类价值意识,而价值意识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群体.人们既然参与到一个群体中,就有义务去维护共享一个集体价值系统.从社会学看,所谓人的社会化或者说文化共享,就是把群体的知识、经验、思想、意志、观念及规范等东西化为个人的价值意识.因此,它既是一个个人参与又是一个群体价值整合的问题.社会化就是个体价值与他人价值、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不断整合、同化及融为一体的过程.

新闻文化构建的价值系统,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大多数人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念及价值目标培养的同类价值意识,因此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有与群体文化价值逐渐认同结合的过程.

群体价值期望,集中体现在人生价值学说和价值目标上,且愈是明确,愈是自觉地具有鲜明的个性,也就愈能社会化,愈能吸引个体对群体的价值认同.自我价值认同是一个复杂问题,它不仅和群体价值、理想及目标有关,同时也与个人在群体中有形无形的制约因素有关.社会离不开价值认同,对于巩固社会制度来说,通过新闻媒介、舆论力量去达到群体认同,是一种最有效的生产形式.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并且在革命的实践中表现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7]当然,这里环境也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只有从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才能揭示人的潜在能力及人在文化中的地位.

从对人的价值意识的影响来看,文化环境的影响将大于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文化信息的吸取、积累和进步,不仅提高了人的知识能力和智慧,而且诱导人们展现出新的,唤起新的热情,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标.人在信息交流中认识世界、认识人本身,并在文化发展中成为独立的人,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此,文化的主体性自然就加强了,人在社会文化场中也就有了对文化的支配原则和享受原则.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为了自身生存和需要而制造的.当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稳定模式时,尤其是成为不同阶级的意识工具时,文化就再也不是自由发展的产物了,成了对某些人的异己的制约力量.所以,对以反映社会、纪录社会为宗旨的新闻文化来讲,必然成为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工具.

对新闻文化社会观功能效果评价与分析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对社会功能的分析,二是对受众效果的分析.关于社会功能分析,依据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有学者制作了一个表:

我以为这个表格中列出的正功能与负功能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这说明了,从传播的社会功能来看,西方国家和我们在评价标准的尺度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一致性的.

关于受众的效果评价与分析.通常,我们对受众效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直接效果,能够立竿见影,不需要借助其他的相似度检测环节;二是间接效果.这种间接效果表现在外延和延迟方面缺乏直接性,但通过适当的相似度检测,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反映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有关预警性方面的内容,就属于一种间接效果;三是潜在效果,或者叫隐性效果.这种效果不是立即可以看出来的,它是一种累加效应,类似于我们的“零存整取”,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比如,对受众的知识积累,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对受众意识的提高等,都不是立竿见影,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然,这种受众效果评价是多因素的.比如,他明显受到主体的影响 (传媒本身),同样一新闻事实,不同媒体的宣传、报道,对受众的影响作用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另外,还有客体因素,即受众本身,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受众会产生不同的接受效果.这就如同都患了炎症,都使用青霉素,但有的人效果好,有的人效果不明显,而有的人甚至过敏.这一方面反映在客体的文化修养、参与程度和个人素质等方面.其次是环境因素,即影响受众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关于这三个环境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而前些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除此还有一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是宗族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世界是一个多国家、多民族、多区域的环境,而这方面的传播效果差异更大.

注释:

[1]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学时代的交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3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资料来源:Adapted from Charles W. Wright(1960).“Functional Analysis in Mass Communieatio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Also see:Charles R. Wright,Mass Communication:ASociologicalPerspective(3rd ed.),pp.4―6. NewYork:Random House(1986);and Harold D. Lasswell,“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in Wilbur Schramrn,cd., Maass Communication (Urh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0,pp.117一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