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

点赞:3579 浏览:100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然而在近年来的新闻实践中,这一理念没有得到相应的尊崇,造成了众多媒体的越位或错位现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关 键 词 】新闻 客观意识 民生新闻 采访

我们知道,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专业概念之一.西方国家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必须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长久以来,这一理念一直被大家所信奉.然而,近年来我们却经常发现,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在不知不觉中被边缘化,大量的新闻报道主观意味“超标”,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笔者以近年来兴盛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为例,谈谈新闻采访中客观意识的强调与把握.

民生新闻中客观意识缺失的表现

2002年元月开始,电视民生新闻首先出现在了江苏台的电视荧屏上,随后引起了一场近乎席卷全国的效仿热潮.应该说,民生新闻是践行新闻“三贴近”原则的表现形式.一直以来,以其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最为强势的新闻栏目之一,这着实让我们感到欣喜.但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客观意识缺失即是其中表现之一.在笔者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记者对自身职责定位的模糊不清,造成了越位越权现象.民生新闻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为百姓的生活提供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然而他们有时却过犹不及,电视台往往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维权或调解部门.

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画面:每到年关岁末,总有厂家拖欠农民工工资,记者连忙赶往现场采访,在民工的带领下去找厂家理论,最终厂家给工人兑付了工资,某位业主辛辛苦苦了很多年,用积攒下来的钱写下了一套房子,然而在房子到手后却发现了一大堆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于是业主就拉着媒体一起去和开发商交涉,明察暗访,唇舌剑,终于使开发商缴械投降,要不就是一男一女因感情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使得双方家庭鸡犬不宁,记者接到报料后,来到双方家庭里外调解说情,经过一番曲折努力,最终使得破碎的家庭重新走向复合等类似的例子或许大家都有些眼熟,可以说在如今的民生新闻中,这些几乎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在这些新闻当中,我们往往是有意或无意越出了自身的本位,借助自身背后媒体的力量,由一个“记录传播者”变成了一个“当事人甚至是执法者”的角色.很明显,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我们违背了.

在此类新闻中,主持人的即兴评论是其特色之一,然而,这一环节也成为了我们新闻质量以及客观性的软肋.在大量的即兴评论中,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屡次脱口而出,似乎语言措词不犀利,不让百姓听得够劲,就不足以显示舆论监督的力量.显然这样的新闻虽然听着解气,却无形中背离了贴近百姓的初衷和客观报道的原则.

与此同时,民生新闻的采访形式有时也不知不觉地背离了客观性原则.在采访中,记者为了表现真实感和现场感,大量使用了非正常的采访形式,有时甚至采用“钓鱼式”的采访,通过乔装打扮来获取新闻.

虽然在我国目前的国家立法中,对于这种采访形式没有成文规定.然而这种频繁使用的采访方式,已让我们越来越担忧――在一个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晰的社会,隐性采访中记者角色的换位轻则带来道德上的问题,重则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

客观意识缺失的弊端

民生新闻的出发点是为了贴近最基层的百姓群众,实现上传下达.一方面及时地把有关百姓生活的政策、信息传达给老百姓,另一方面,也将民情、民意、民声在媒体上公开地反映给政府职能部门,为老百姓解决许多燃眉之急.在近年来的新闻实践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了,收视率的持续攀升便是社会认可的一个很好证明.但是,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反思民生新闻是否存在客观意识缺乏的问题.

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而新闻工作者自然也是这些生活的记录者.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生存的前提,正是有了这一特性,新闻才有了公信力.然而在现在大量的民生新闻中,记者经常参与到所报道的事件中去,新闻客观性就在这一过程中被践踏.我们以事件的第三者身份介入其中,由观察者、记录者变成了当事人,甚至是执法人,左右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这一越位做法让自己变成了维权、执法等职能部门的代言人.

一位新闻同行甚至说过这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好像不是在做新闻,像是在大包大揽,我们要做新闻报道,还要做社区工作,甚至有时还要做‘保姆’,现在出现寻人、寻物这样的帮忙都不算什么的,连婚介、团购、求职以及各种各样所谓的帮忙都做起来了.”这样的结果应该是我们的媒体开始时未曾预料的.很明显,这种“职能”的转变与电视媒体的本职工作南辕北辙.越来越多的百姓在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相关职能部门,而是去找媒体帮助.媒体变成了政府和职能部门,这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会影响新闻单位正常的采编业务.

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新闻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媒体在维权的过程中,一旦由记录者变成了当事人,往往会与当事人的一方站在同一立场,这样一来,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必然受到影响和质疑,一旦新闻媒体由于在广大受众中失去了公信力,必然要影响到新闻事业健康、正常的发展,它的负面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同时,媒体的越位也会影响和挫伤相关部门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干扰了政府职能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

如何树立客观意识

从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有时可能会感到疑惑,媒体的怎么写作功能和客观性似乎是一对矛盾.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使二者的关系得到调和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方针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新闻媒体恪守的基本准则.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我们应该摒除“收视为王”的观念,虽然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但收视率绝不能成为衡量节目质量的唯一标准.“收视为王”的理念容易让我们放松对自身的约束,迎合低俗之风.透过大量的有主观倾向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新闻都是在对低级审美情趣的迎合.

其次要有端正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责任心的教育和培养

新闻工作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理性思维的大脑.在很多民生新闻中,新闻来源直接来自老百姓,来自他们的个人经历.这些新闻来源很明显会带有新闻爆料人个人的感彩,他们在提供新闻线索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理性意识,对于他们提供的线索进行客观冷静的判断分析,然后再作出相应的报道计划和方针,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营造出热情怎么写作的外在表象.

作为媒体,我们的责任只是引导,我们时时刻刻要注意舆论的引导作用,而不是一见到爆料,就立马和他(她)站在同一立场,为其维权,为其呐喊.如果这样的话,在工作中是很容易犯错误的.

第三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增强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减少主观上的倾向性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面对的事实总是纷繁复杂的,寻常巷陌,家长里短.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民生新闻往往都是一些扯不断、理还乱的是是非非.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增加知识的积累,不仅要加强对政策及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生活的积累,丰富个人阅历.阅历浅的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有时不得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采访不全面、主观武断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增强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减少主观上的倾向性,履行好新闻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