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政协会议新闻的

点赞:7473 浏览:307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旨在讨论政协会议的非程序性报道和强化记者素质问题,以及报道形式和理念的创新等,

关 键 词  政协会议新闻 非程序悸报道 记者素质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政协传媒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内容,做好政协新闻,有利于人民政协推进政治协商、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有利于其发挥协商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怎么写作大局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政协会议报道单一化、程式化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协传媒.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很有亮色的内容也多停留在空泛化、概念化的会议报道中.如何通过深度挖掘做好政协会议报道,提供受众更需要的新闻大餐,当是新时期政协传媒的特殊使命.本文重点谈谈政协会议的非程序性报道和强化记者素质问题.

一、政协会议的非程序性报道大有可为

政协协商、研讨涉及国计民生和地方重大事务的问题都是在它的例会上进行的,例会报道属于程序性报道.这是规定动作,必须准确无误.而要生动、全面反映人民政协的时代风貌,反映我国、开放、文明、进步的崭新形象,政协例会的非程序性报道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深度报道.这是自选动作,是对会议报道的深化和补充,它的发挥余地大,可大大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由于大多数政协传媒都短于“抢”新闻,因此,在政协各种例会中挖掘新闻“富矿”.是促进政协会议新闻出彩的有效路径.

会议内容的深层解读.团结和,政治协商、监督和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三大职能,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以政协的各种制度性、规范性的例会作为标志性载体和方式――全委会、常委会、主席会、秘书长会、专委会等都是根据党政重点工作部署和地区全局的大事、要事、难事,经过周密筹划、精心准备后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全国“”,一些涉及国计民生问题的政协委员、各党派提案都会被政协全委会列为“重头戏”,涉及内容大多属于党和政府、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政协委员、各党派人士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形成的,背后蕴含着很多鲜为人知、亟待挖掘的新闻事实,其中不乏很好的深度报道素材.今年3月全国“”期间新华网一篇报道:《致公党(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目前暂被列为今年政协一号提案》.致公党在提案中围绕我国城乡统筹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提出一揽子建议,报道聚焦国计民生重大主题,找准了履职成果与老百姓关注问题的结合点,看点丰富.直击“共同关注”.

做好政协会议新闻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协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近些年来,各地党委、政府更加注重采纳政协建议,注重科学决策,围绕这类主题做好深度报道,要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建议产生的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所在;注意凸显党委、政府认真纳谏、科学决策的情况,语言表述上注重把“委员的”、“政协的”变成“新闻的”、“三贴近的”,对新闻事实精耕细作,铺设起党委、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交流之路.让老百姓真切的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程和发展趋势.这对加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政协委员的调研报告、反映社情民意的真知灼见等,都是深度报道的现成素材.

会议“情报”的生发延伸.在政协的例会上,参会委员作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大、小会上的发言本身就是很好的新闻线索和材料,而怎样拿捏、选择它们,尤其考验记者的判断力.记者要善于整合这些线索和材料,快速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性质和新闻价值,严格取舍、筛选、重组,抓住核心线索予以搭建.《中国青年报》今年3月在全国“”期间一篇题为《李冬玉委员呼吁改变大学管理行政化:别让高校成了衙门》的报道,其主题直指社会难点问题――高校的管理弊端.文章开篇就先亮出李冬玉的“权威”身份: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曾担任过u年的高校教师,并成为副教授.在政府任职后,她日常工作也与高校多有接触.渐渐,她发现高校管理日趋行政化.认为“这样管下去,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并提出高校管理改革方案的建议.《人民政协报》今年3月在全国“”期间的高端访谈《关键在于撬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贾康访谈录》等,都是抓住专家学者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予以延伸报道.


做好延伸报道,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注重反映政协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社会全局发展态势,选准解决问题的关键部位和突出矛盾,深入细致地搞好调查研究、咨询论证,为党政决策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的新闻事实.值得注意的是,报道政协履职成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政协的工作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报道立意高远,观点鲜明,音符和谐,文风朴实.

二、强化记者素质至关重要

政协传媒常常面临会议较多的问题.极端的情况是,主办方备好会议通稿――“跑会”记者根据会议通稿写好报道交回编辑部――编辑部做常规处理后发排.这样的会议报道充斥版面,受众不爱看.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海伦,托马斯说,“记者每天都要进行新闻报道,内容都白纸黑字地登在报纸上,一旦铸成大错就难以挽回等.”对于记者来说,责任比学识重要,“不爱看”才只是一个好不好的问题,但“铸成大错”就会涉及到报纸的公信力问题了.因此,必须强化新闻记者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

所谓七分采,三分写,是个文风问题,于会议报道指导意义亦然.通稿型会议报道固然不可取,而任何以合理想象、自以为“正确”的观点覆盖新闻事实的做法更是必须摒弃.创造性思维要求记者在采写报道时,对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要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概括出其矛盾的全貌,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内核,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因此,要真正写好会议报道,记者一经走进会议现场,就必须心、手、脚、眼、耳、口同时跟进,观察与会议有关的蛛丝马迹,寻求通稿里找不到的新闻细节.首先是观察.会议地点、会场布置、全场氛围、参会人士的神情、举止、言谈,与会人员精神状态等,都是记者首先需要留心观察的.其次是倾听.例如发言时有脱稿讲甚至出现肢体语言的时候,这也许是讲话中自然流露的真话,往往是报道中可能出亮点、出新闻的地方,也是材料中找不到的,直接引用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情态,会使报道有现场感、有生气,读来如身临其境.同时还要注意听发言者切中要害的实话,这往往会引出“重磅报道”.2009年3月6日即全国“”期间《中国青年报》载文,《刘革新委员:项目到哪里审查到哪里》.这是一篇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新闻,写得就非常生动、有分量.文章开篇就仿佛把读者带进了现场:“我担心4万亿会出现‘挖坑理论’!刘革新委员抬高了嗓门,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等在他发言之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提到了4万亿不仅仅是投向铁公‘鸡’项目(铁路公路、机场),让会场的氛围变得异常轻松起来.但是刘 委员高分贝的开场白和严厉的神情,使得会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随后记者就刘委员一席话引出的委员同感和激烈讨论作了生动陈述.话题又回到刘委员:“说到这里,刘革新有些歉意地看了看张小济委员,‘小济,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请求:无论什么地方来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民众的钱,这些钱迟早要还的.所以,立项除了要做经济的审查之外,一定要有一个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审查.’会议结束,刘委员意犹未尽,记者继续跟进,以下是会后的延伸报道:“会后刘革新委员的情绪显然平静了一些,他对记者说,‘我就担心有些领导脑袋一热,这个项目也上,那个项目也上.’见身边的记者越围越多,刘委员起身离开,‘不能再说了,你们不要难为我了.’走到门口的时候,张小济委员正坐在椅子上接受大批记者的采访,刘革新走过去,拍拍张委员的肩膀,面带歉意地说,‘小济.抱歉啊.”’上述发言直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项目审查失控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事和老百姓的钱袋子,报道没有平均用力反映会议一般情况.而是眼光独到的选中特别镜头充分报道.虽然通篇文章都是个人发言,但由于作者注重以专业化的“平视”目光来关注新闻人物,善于抓住问题要害穷追不舍,尤其善于抓住了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生动的肢体语言和个性化语言,使文章充满生气,非常吸引眼球.

传媒也要引导记者写会议短新闻.长期以来会议新闻之所以越写越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者大段大段引用领导讲话稿和文件内容――某某领导指出、某某领导说占据大量篇幅,部分采编人员甚至以到会领导职位高低来确定会议重要程度.而记者对会议及其相关事务应有的背景交代、相关链接、概括和陈述被上述内容取代.事实上,这样的会议报道受众并不写账,报社浪费的是版面,失去的是读者,达不到宣传效果,领导也不满意,结果是得不偿失.

三、创新报道形式和理念

对深度报道强调运用创新思维,强调出彩,要求选题准、采制精、形式新.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联想思维等.其中逆向思维强调打破常规,是有意识的对传统的、固有的事务反其道而行之.传统的、已形成固定模式的会议报道往往不被受众关注,也使会议有价值的新闻被淹没其中.近些年倡导的开短会,有质量的会,对于会议较多的政协来说,很有实际意义.丁柏铨教授在《新闻探索集――略论改进会议报道》中认为,“要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关键在于手中掌握着新闻传媒和传媒负责人命运的各级领导同志对于传媒职能、对于新闻传播规律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切实鼓励新闻传媒大力推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改革.为它们的改革举措大开‘绿灯’.”政协传媒应转变观念,主动与会议决策者保持沟通,随时向他们通报社会和新闻界的最新动向,按照“三贴近”原则,通过对会议形式、理念和内容的不断创新,引导他们策划出高质量、短时间的会议,使对方真正明了会议报道在新闻版面中应有的形象、容量和位置,促进会议报道从源头上出彩,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会议新闻.同时促使他们积极满足媒体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主动地与媒体良性互动,为传媒提供优质新闻源,共同催生新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