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破冰渐进温暖色彩

点赞:3148 浏览:80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时政类新闻在各类党报中承担着最为核心的宣传报道任务,是传达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起着联络政府、沟通百姓的桥梁纽带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时政新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一些言之无物的套话和一成不变的语言,严重影响了新闻的可读性,也使得时政新闻越来越“冷”,离受众越来越远.近年来,在要求的“规定动作”之外,时政记者也努力“改文风”,挖掘时政新闻中最具鲜活的部分,使得时政新闻渐渐由冷色调向暖色彩转变.

一、时政报道的传统色调:青色调

时政,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当时的政治情况”;时事,就是“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所谓时政新闻,有狭义、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时政新闻是指党、政、人大、政协等政治性机构召开的重要会议、重要纪念活动或者重要政治性节日活动以及领导人的活动,一般由于主题重大或者出席人员层次较高而引人注目,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广义的时政新闻包括党、政、军、工、青、妇、公、检、法、司、人大、政协、各党派,乃至民族、华侨、港澳台等领域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等人在分析我国自唐代以来盛行千余年的邸报的主要内容后指出:政治报道从有报纸伊始,在各类报道中就是唱“主角”的.而说起时政新闻的报道套路,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主要以领导人的活动为报道对象.调研类、会议类,甚至领导参加的事件类消息都有自己固定的报道模式,造成了程式化、面孔僵硬、行文刻板等现象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而这些传统的时政新闻的底色,呈现在受众眼里是严肃的庄重的青色调(百度文库解释:青色,代表着庄重、希望、坚强).每年的全国及地方“”开闭幕的消息、党代会等报道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突破不易.如记者多次参加的地方“”报道,在会议程序报道上不仅要按规定采写,而且必须经过上级审核方可签发.做好既定报道,确保万无一失,是一名时政记者的基本素质.

时政新闻破冰渐进温暖色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时政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在探索中改进:褐色调

近年来,各级各类媒体也就时政新闻的改进作了很多尝试,增强时政新闻的时效性、还原感性和延伸性:字数变少、篇幅变短、时段缩减、形式更加活泼、语言更加生动等时政报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时政报道的影响力,犹如似红如橙,正像它的含义:既严肃,又浑厚、温暖.2009年12月初,记者跟随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莫建成到固阳县调研.如果按规定写稿,则需写成“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莫建成到固阳调研时要求等”但当时有一个场景十分感人:当莫建成来到固阳二社村,得知这里由于贫穷,村里很多青壮年娶不上媳妇,成了远近出名的“光棍村”时,他忍不住流泪了,不仅当即表示要为这里修建100套移民新村住房,而且当场为最困难的村民捐款.看到这一幕,记者立即写了一篇《温暖送到大后山》的现场新闻发回报社.虽然当时还有一篇也是莫建成主持召开的会议消息要见报,但大家一致认为这篇现场新闻更有感染力,遂放在了头版头条刊发.这样就摆脱了领导高高在上强调的时政新闻,是当下进程中的一个闪光点.记者特别注意到,近年来,新华社也在领导人调研稿件方面进行了改进,如《“我想直接听听大家的心里话”—总书记陕南农村问农情》《“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吴邦国委员长上海廊下农村考察侧记》《“我们一定能战胜这场灾害”——温家宝总理慰问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群众纪实》等,从中可以看出,时政新闻也在破冰中前行.

三、在创新中跟紧时代步伐:橙色调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新闻竞争的加剧,时政新闻的化色彩日显重要,这不仅体现出了新闻媒体的责任感,也是衡量一家新闻媒体价值的重要指标,而且这种变化往往和一个政党、组织,一个地区的开放度、透明化形象密切相关.如今的时政新闻,散发着柔和的橙色调,这种色彩意味着温和、光明和希望.

其一,在一年一度的“”报道中有了大胆的突破.从2010年的“”开始,《包头日报》开设了《观察》 《声音》《百姓连》《热词》等形式新颖的栏目,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抒胸臆的参政议政见解和老百姓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期望都展现了出来,有思想、有分析,精彩稿件迭出,受到广泛好评.2012年初的“”,又适时增加了“微博”,让纸媒与新媒体有了更进一步的互动.记者采写的《提案“回娘家” 顽疾如何解?》针对年年有些政协委员的提案打“罗圈架”又转回到提案人所在部门的情况进行了采写,此稿所涉现象存在已久,但从未有人报道,这篇稿件也因此被评为月评好稿.

其二,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2012年2月22日,包头市召开主城区“三片两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市长孙炜东等党政领导出席.按惯例,当天没有市委书记的活动,这条会议消息应该要上头版头条.而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次日《包头日报》头版头条是题为《今年环境综治锁定125户企业》的消息,同时把“三片两线”的治理项目列表公诸于众.很明显,刊发的是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会议的程序性报道被安排在右侧栏的二条位.可以说,这个会议报道安排是尊重新闻本质的举动.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编发的“新闻出版阅评第5期(总第362期)”内部刊物对此予以高度评价:“长期以来,党报的会议报道存在着读者很不写帐的三个痼疾,一是会议报道的版位,以出席会议领导的职务大小排序;二是会议报道内容紧盯领导排位,按会议程序记豆腐帐,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不知其详;三是报纸的头版头条成了空洞无物的会议报道‘重灾区’.《包头日报》这个版面安排,在会议报道应该报什么、怎么报,给了业界一个很好的启迪.”

其三,为进程的点滴变化大书特书.2012年4月,包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就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对市政府进行质询,这在北方地区相对保守的政治环境来说是首开先河.为此,记者全程跟踪报道了这一事件,连续写了消息《本届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六委员询问副市长大气污染防治》和通讯《关注民心所关切,履职监督之本位》,其中第二篇刊发在头版头条并配发了评论.中国记协秘书长来包头日报社指导工作时,对这篇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从新闻性和前沿意义等方面而言,无疑是本年度的好新闻.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