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现代意义

点赞:20806 浏览:949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力的报人和新闻理论家,他将自己的办报经验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整套的办报主张,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新闻思想.他的很多新闻观点,对现在新闻理论的研究以及新闻业务的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梁启超;新闻思想;现代意义

梁启超被喻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一生涉足政治、经济、文学、史学、哲学、新闻学、佛学、语言学等领域.“梁涉历各界,而以报界为最著.黄元生君尝尊之为报界大总统.”他从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开始在报界初露锋芒;然后,到上海创办《时务报》,从而名声大噪;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等报刊,其中《新民丛报》成为当时中国最受欢迎的报刊之一;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等杂志.

一、他关于报刊性质和功能的认识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发表新闻学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其中他把报纸比做“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梁启超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中,“去塞求通”的提出肯定了报刊信息传达的重要性,要求上下、内外相通.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发挥报刊的“耳目喉舌”作用.“耳目”,就是要帮助大家既了解全球大势,又知晓国内的情况;“喉舌”,在梁启超看来,就是既要宣传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又是要敢于反映百姓的心声.

不难看出,梁启超的“喉舌”论一直影响至今,甚至可以说开启了中国政党报刊的理论先河.现在,我国报刊一直提倡将报纸的党I生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相结合,换言之,党性原则,即报纸应作为中国的喉舌,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将上情下达;人民性原则,即报纸应作为老百姓的喉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将下情上达.但是,报刊作为老百姓的喉舌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对于媒体“走基层’的提倡就是对此问题思考后采取的行动,这无疑将积极促进人民群众心声的表达.

梁启超逃亡日本后,接触到更多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从而提出报纸的“两大天职”说.1902年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他认识到报纸是独立的,对政府有监督作用,而不仅仅是政府的喉舌.当然,在我国报纸不可能完全不受政府干涉,但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报纸的监督功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很多新兴媒体如微博的崛起,既有利于表达大家的看法,同时也是监督政府的有力武器.


二、他关于报刊舆论的认识

要实现报刊监督政府的功能往往和报刊的舆论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梁启超喜欢把新闻界说成是“言论界’,把报馆作为舆论机关.梁启超在《国风报序例》等文章中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作用、舆论如何形成、舆论的健全等问题.他说:“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而且他说舆论是一种“社会制裁之力”.梁启超曾发表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就充分展现了舆论的力量.这篇文章在公开发表前,袁世凯曾派人带着20万元银票,去贿赂梁启超,求他不要发表.梁启超断然拒绝.文章发表后,全国响应,护国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但是舆论不仅仅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也可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只有健全的舆论才是重要的.所以,梁启超提出报刊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即持论者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拨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这五本不仅仅是形成健全舆论的条件,更是给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应该铭记的新闻原则.

三、他关于报刊宣传方法的认识

要使报刊达到巨大的舆论效益,总是需要采取一定的宣传方法,梁启超首先决定革新文体.在主编《时务报》时,梁启超就注重文体改革,提倡作新文,强调文章与读者相沟通.后来,流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的时候,更是形成了影响一时的“新民体”.黄遵宪曾评价梁启超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由此可见新民体的魅力.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一、通俗流畅,口语化,大众化,如与人交谈,朗朗上口;二、富于情感,感染力强,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让人爱不释手;三、善用流传于社会的新名词,给人以新鲜感;四、喜欢排比和夸张,一个论点反复论证,似与人辩驳,直到取胜为止;五、形象化,常用比喻,将深奥的哲理用周围的事物浅显地表达出来.简单来看,第四点主要强调文章的宣传气势,因为梁启超的很多文章都是政论文;其余几点是说文章要‘接地气”,既让读者读得懂,还要新鲜让读者爱读.这种新文体开创了报章文体的新格局,也能给当今的新闻工作者一定的启示.

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现代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舆论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除了文体的革新,梁启超还提出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法、“骇”(煽动)法.“浸润”法就是让读者耳濡目染;“骇”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诃”.后一种方法由于过分夸张,往往会使文章失去了准确性,不利于新闻报道.

由上可见,梁启超的新闻思想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对于政党办报、舆论健全、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培养等问题,梁启超的新闻观点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在回顾时,我们需要保持辩证的态度,学习其中符合时代的先进的新闻理念,以达到促进当今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