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

点赞:32804 浏览:1549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门研究话语中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间复杂关系的跨学科语言研究.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两个不同的藏族地区三名藏族人通过这一事件的不同报道,表明两者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关 键 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

曾贝宁(1989.06-),女,广西民族大学,201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吴婷婷(1988.05-),女,广西民族大学,201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3--02

一、引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探究话语中,广泛社会和文化形成中的权力关系,揭示其中的不平等关系,意识形态,歧视,偏见等关系.新闻媒体是提倡公平、公正、客观,然而各新闻媒体都担当这继承和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代表各政治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利益,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它们很难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报道者总是会潜移默化地构建和传递他所尊崇的意识形态.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2012年3月3日刊登在中国日报的一篇《Official: Tibet immolations were instigated》和2012年3月5日刊登在纽约时报的一篇《Three Tibetans die after self-immolations》的两篇报道,揭示各语篇的意识形态和所隐藏的主观倾向和偏见.这两篇新闻报道主要讲述的是在中国两个不同的藏族地区三名藏族人通过.

二、实例分析

1. 标题和结构

新闻语篇的标题一般都浓缩了事件的主要内容和报道者自身的主观倾向.虽然都叙述的是同一事件,两篇新闻的标题却有较大区别.纽约时报的标题言简意赅,告诉读者三名藏族人身亡,而中国日报的标题除了传达这个信息外,还多提供一条信息,即这三名者是受人唆使怂恿的.中国日报通过“were instigated”这一被动结构来告诉读者,这件惨剧与中国政府无关,不法人士或者组织应该对此次事件负责.这样,我们可以初步推断甲新闻是站在中国政府的立场上.


新闻语篇的结构能很大的反映出报道者的立场倾向.下表是甲乙新闻叙述顺序和各部分信息篇幅比较:

中国日报的新闻共16段,纽约时报的新闻共8段.前者在新闻的开头用了4段的篇幅表明中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态度,在第8段和13至16段阐述了中国政府在藏民聚居地大力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而该新闻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批判和谴责集团和分子.纽约时报的新闻用了7段来引述洲电台,自由西藏组织和妇女组织对此次事件的看法,占了整篇新闻的87.5%.该新闻仅仅在结尾处表达中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立场和态度.由此可见,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报道者通过信息的不同组合顺序和比例,可以使两篇主题相同的新闻语篇表达不同的立场.

2.分类

语篇的分类系统是指语篇对人和事物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语言在描述和命名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的偏见.人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和立场可以通过不同的分类结果反映出来.在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往往通过词汇的选择揭示他所代表的利益一方的意识形态.两则新闻通过不同的词汇选择揭示出中国政府和势力、分子对此次惨剧的发生原因的不同看法.例如:

中国日报:be instigated, be deluded, go against Buddhist teachings

纽约时报:protest China’s repression of Tibet, call for freedom, forces occupied

中国日报指出此次惨剧完全是违背佛教精神受教唆怂恿的,必须对此次事件负责.纽约时报则用“forces occupied”和“China’s repression”指明中国政府强制侵占统治西藏,3名者是为了寻求,反抗中国政府的压迫的自我牺牲.中国政府必须对该事件负全部责任.

除此之外,两则新闻对集团和分子的描述用词也大相径庭.

中国日报:two-faced; Dalai Lama’s clique,vainly trying to foment; carrying out their plan; riots and assaults; trained separatists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引语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纽约时报:Tibet’s spiritual leader-in-exile; call for eased Chinese restrictions

中国日报使用大量贬义词指明集团和分子是企图分裂中国置人民与水深火热之中的叛国分子.反之,纽约时报用褒义词将其描述成为争取西藏人民的自由,摆脱中国政府压迫被放逐的精神领袖.

通过不同的词汇选择,两则新闻表明各自所代表的利益一方:中国政府和势力,分子.

3. 情态

语篇的情态系统直接反映报道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和观点,可以控制受众者意识形态.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情态形容词,转述言语等都可以表示情态意义.下文将着重分析两则新闻的转述言语.

转述言语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Leech和Short(1988)提出转述言语有5种方式:直接引语(DS)、间接引语(IS)、自由直接引语(FDS)、自由间接引语(FIS)、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NRSA).由于FIS和FDS在新闻语篇的出现率非常低,NRSA在本质上属于间接引语,本文只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来分析甲乙两则新闻. 两则新闻大量的引用转述性言语,以提高新闻的说服力.新闻媒体是主张客观,真实,转述性言语大多出自当事人或者权威人士之口,具有很强的真实权威性.因此,报道者通常通过引用他所代表的利益一方的话语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从而影响受话者对事件的观点态度.中国日报的新闻共22个句子.其中直接引语7句,占全文31.8%;间接引语13句,占全文59.1%.纽约时报的新闻共13个句子,其中直接引语1句,占全文7.7%;间接引语9句,占全文69.2%.由此可见两则新闻以间接引语为主.间接引语是报道者转述他人言语,与直接引语相比,更加带有报道者的主观色彩和意识形态.同一个内容通过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的报道者转述后,可能会有不同的

结果.

消息来源指的是被转述话语的来源.报道者在引述他人观点时,通常都会注明话语的来源.消息来源的选择就是话语权的选择.报道者在语篇理引述哪一方的话就给了哪一方更多的话语权.报道者通常会引用来源于他所代表的利益一方的言语,从而很大程度的影响受众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中国日报的转述话语的消息来源分别是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发言人、中国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员、四川政府新闻办公室.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消息来源都是中国政府官员或政府机构.该篇报道中,无论是对事件发生的描述还是引起事件的原因的话语权都给了中国政府.例如:“It's painful to see self-immol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places that ethnic Tibetans inhabit”.

纽约时报主要的消息来源是洲电台、自由西藏组织.值得一提的是,洲电台是一家拿着美国国会的拨款,支持势力和势力的美国电台.而自由西藏组织则是以脱离中国独立西藏为最终目的的不法组织.在叙述事件发生过程和原因的转述言语全部来源于洲电台和自由西藏组织.诸如:“Three Tibetans killed themselves by self-immolation in two different Tibetan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over the past three days, to protest China’s repression of Tibet”和“Tibetans will not stop protesting until their calls for freedom are heeded”,这些话不断提到这一举动是为了中国政府压迫西藏,将导致这次惨剧的矛头指向中国政府.相比之下,中国政府的话语权却少之又少,仅仅在新闻的最后一段引用了一句中国政府的言语:“China has denounced that the self-immolations were terrori inspired by the Dalai Lama”,然而在这句间接引语后,报道者立刻指明是为摆脱中国对西藏政治和宗教活动压迫而斗争的精神领袖,从根本上否定中国政府的对此次事件的观点.

三、总结

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了分别刊登在China Daily和New York Times的两篇内容相似的新闻报道.通过从语篇的标题结构,用词,转述言语三个方面的比对分析,可以明显看两则新闻的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大相径庭.造成这个巨大差异的原因是意识形态影响语言运用.China Daily站在中国政府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而New York Times则是代表支持势力和势力的美国政府的利益.因此,审视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应该运用批评性分析方法,客观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