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理的前沿平台

点赞:30320 浏览:1429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今年7月是《中国广播》杂志创刊20周年,作为她的读者、作者和被报道过的新闻人,20年来我真切地见证了《中国广播》忠实记录新时期中国广播发展的历程,感受到全国广播界从业者业务思想理念的进步与飞跃.如今,手捧一期期新出刊的《中国广播》,精读那一篇篇理念新颖、思路前瞻的新闻业务文章,备感亲切和清新.值此《中国广播》公开发行20周年到来之际,特撰写本文以致庆贺.

我与《中国广播》的交往起缘于她的前身,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广播界内部发行的《编播业务》.1970年我从“工程师摇篮”的工科院校毕业后,被拉郎配式地分配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那时,非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我对采编业务一窍不通.虽自学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专业教材,但仍处于本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态.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天津广播事业局图书资料室发现了《编播业务》,从此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细心读遍了“”前内部发行的《编播业务》全部合订本,从中学会了采编业务.由于我吸取了五六十年代全国各级电台业务骨干的先进业务经验,在不太长时间就能独当一面地工作,并逐步成为天津电台几个知名记者之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被选调进人民广播电台,在天津记者站任记者.从此,我既是热心的老读者,又是《编播业务》(1988年改名《广播业务》)的新作者.1993年《中国广播》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后,我与杂志的关系越加紧密深厚.多年来,《广播业务》和《中国广播》先后刊发了30多篇我撰写的业务文章,这使我的一些较新的业务观点和思路、独特的采编经验和技巧、横宽纵深的理论探讨和思考得以传播.更让我忘不了的是,我评聘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专业职务所报送的论文均是《广播业务》和《中国广播》刊发的,我个人业务成功的一半要归功于《中国广播》.

30多年的记者生涯,我采写发表的各类新闻作品以千万字计,所宣传过的新闻人物当以千为计.不能忘怀的是,把我当做新闻人物报道的媒体又是《中国广播》,这使我与《中国广播》的渊源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1995年年底,《中国广播》杂志时任社长包云亲赴天津记者站,他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撰写了题为《学无涯 事无境 笔不停》的通讯,发表在1996年第2期《中国广播》的“广播人”栏目里.这篇通讯对我这个老广播人进行了全面的报道,文中精辟的分析帮我梳理了实践经验;独到的视角,帮我找到了继续前进的起点;内涵深邃的定论,帮我增加了进入快车道的驱动力.

1998年,我调任电台地方记者管理中心工作,与《中国广播》同在一层楼办公,我和杂志的关系也从单纯个人投稿,转化为联手推动电台地方新闻的采编工作.从1999年到2002年,记者中心组织选编了三期《中国广播》专刊稿件,集中发表了电台100多位驻各地记者的业务文章,为电台驻地方记者队伍的业务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帮扶作用,功不可没.多年来,电台有30多位驻地方记者因《中国广播》圆了评聘高级记者之梦.抚今追昔,大家祝福《中国广播》越办越好,兴旺发达.

2002年6月,针对信息时代受众希望从权威媒体及时得到精炼过的有价值信息的需求,电台地方记者中心与新闻中心一起推行了地方新闻新的采编流程——选题“菜单”化,采前“点菜”制,记者站的重点选题实行《每日信息报告》制度.这一改,每天40个记者站131名记者报来的重点新闻选题就是供编辑部选择的大菜单,经过编辑部集体研究,确定拟选用并可做《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 要 》两大重点节目头两条的信息、题目、体裁,再指令前方记者采制节目.新的采编流程,把电台编发新闻节目的业务思想在采访之前就灌输给记者,等于把编辑部前移到新闻发生地,也把一线记者融入到编辑部整合新闻信息的过程之中,形成了前后方记者和编辑的双向互动和互补.2002年第11期《中国广播》刊发了我围绕这一改革撰写的业务研究文章《选题“菜单”化 采前“点菜”制——提高新闻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新举措》,在全国广播界引起热烈反响.十几家省级电台的新闻中心来电来信索要新流程方案,吉林电台还邀请我去讲课.这篇业务文章还被《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广播新闻理的前沿平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业务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