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点赞:15422 浏览:694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新闻工作者素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型的媒体蓬勃发展,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进一步缩短了受众与信息的距离,然而,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经常能看到让人不舒服的新闻,这种不舒服主要来自于某些新闻报道的冷漠,换句话说就是新闻报道缺少温度,缺少人文关怀.新闻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比如说,有的新闻只单纯追求新闻价值和震撼力,对新闻当事人的尊重和关注流失,从而导致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灾难事故报道中的冷漠

无论是火灾、地震、矿难还是空难,都会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自然也成了各路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新闻讲究时效性,于是有些媒体为了抢先报道,无视人文关怀,丝毫不顾及当事人的身体、心理状况,自私地强行采访.在一次火灾报道中,烧伤的市民被消防战士抢救出起火楼房,刚要送上救护车,就被众多媒体记者围住,问起火原因,问伤到哪了,可此时这名市民已经接近昏迷,这样自私野蛮的抢夺新闻,造成现场的混乱,更阻碍了救援工作的顺利继续,毫无人文关怀意识和全局观念.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态度、观点、情感是会对受众道德标准起重要作用的.一个负责人的媒体,应当伸张正义,谴责暴力,同情弱者,并有责任引导观众或者读者向正确的方向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我们不断看到的却是,在灾难事故报道中,很多媒体把灾情简单地表现为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没有生命力的数字,没有任何互助、温情以及人性力量的体现,于是一个个灾难事故就成了一个个数字的堆积.


二、泄露当事人隐私及揭伤疤式采访

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博取新闻震撼力,不惜泄露新闻当事人隐私,使新闻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如在一起案件中,某家媒体因警方限制,采访不到犯罪嫌疑人,于是天天盯在犯罪嫌疑人家门口,甚至尾随他的亲属和朋友进行拍摄,完全不顾他们的心理感受,并在电视上播出,给新闻当事人造成了“二次伤害”.在法制案件和社会悲剧报道中,泄露当事人隐私的情况最为严重,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孩子经抢救无效死亡.此次事件中,受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而某电视台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小悦悦父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母亲曲女士曾长跪不起,然而,记者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种揭伤疤式的采访方式无异于雪上加霜.连最起码尊重隐私都做不到,何谈人文关怀.

三、新闻报道中用语冷漠并充满嘲讽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一些充满调侃化和戏谑化色彩的词语的确给新闻增姿添色不少,但使用不当,播出的内容有时却充满着歧视和嘲讽.例如2011年媒体对富士事件报道,很多媒体却缺乏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形象”地将这一幕幕惨剧说成“跳楼秀”,更过分的是,个别媒体甚至期待着下一跳来刷新纪录,以冷漠看客的姿态期待着第N+1跳.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对新闻媒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解决新闻报道的“只新闻部人文”的问题,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人文关怀首先就是要尊重人,记者无论在采访、写稿时都应注意群体的特殊性,比如对待民族问题、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失足妇女等敏感话题时要注意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用语和措辞.一个记者的人文关怀最大体现在于,当报道他人的苦难和不幸时,不为了报道的吸引眼球而去揭开受访者心中的伤疤.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从新闻采编技术方面体现人文关怀

暗访是新闻媒体常采用的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好“度”,要遵循“别无他法”和“公共场合”的原则,以充分体现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就有明确的暗访画面使用原则,被暗访者身体姿态不美,着装与身份不符则不在画面中呈现,被暗访者与事件没有直接关系则不允许露其正脸,暗访中出现未成年人坚决不允许出现脸部画面.

在事件类稿件的写作中,坚决不允许出现性别、民族、地域、级别等方面的歧视性语言以及漠视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和措辞.

三、加强社会各界监督,深入群众

设立新闻评议组织,由新闻界与其他各界代表共同组成,定期对媒体的表现进行评议,评议结果虽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但在道义上可对新闻媒体及其活动施加影响.另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组织开展的媒介评价活动,其宗旨为“评价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工作的表现,指出其缺点和力量所在,并协助确定或重新确定新闻工作的正直和认真负责的准则”.在接受监督的同时,媒体还应该落实“走转改”精神,就是要求记者具备群众意识和平民情怀,在最基层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和内容,用群众的视角、群众的感受表达对生活的期望与诉求,让群众把记者当成一家人,让他们把最真实的想法告诉记者,只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人文关怀.□(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