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隐形采访所造成的影响

点赞:5425 浏览:191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前的媒体对于敏感性或者涉及个人隐私话题,会采用隐形采访.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的抓住问题的实 质,具有较强的可听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特别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于获取 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实行舆论监督.然而随着隐性采访使用的频率不断增加,由其引发的质疑也在不断产生.

【关 键 词 】新闻;隐形采访;影响

一、新闻隐性采访的缘起

目前,新闻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求新,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不可避免的使用隐性采访.隐性采访作为现今大多数媒体的一种采访报道方式,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些内在的原因:

(一)正常的采访遭遇各种利害关系,难以成效

由于利益相关,地方各级主管的保护使得公开采访更为困难;特别是我国行政机关实行问责制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及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采取了许多妨碍新闻采访的措施,各单位各部门只对正面的新闻报道感兴趣.

(二)社会的要求

社会公众赞成、认可隐性采访.在现代社会中,公众急切需要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现实中阴暗面的事实,以端正党风,净化社会空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隐性采访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这种需要,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三)新闻的卖点

新闻媒体受利益的驱使.由于受众对于各种新、奇、特的报道情有独忠,而各新闻媒体也感到了这一“卖点”所来的可观的效益,作为两全其美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当事的记者们接连不断地采用暗访和偷拍的方法,即使有些受众感到不妥,也会谅解. 从新闻发展的角度来看,隐性采访是一种新闻采访中的一种畸形成长,目前虽然没有明文禁止,但也不受法律的 保护.它现在所以没有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一是因为被揭露的事情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两害相比,揭露坏事明显更重要;二是公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太强,我国的 管理体制和各种监督机制还不健全.一旦其他监督机制健全了,公众的法律意识提升了,媒体普遍采用这种采访方式将会被关注并受到广泛批评.所以,我们的立法 部门与其让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不如早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新闻行业的职业规范,多总结和推广些公开采访的技巧,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法律争端.


二、新闻隐形采访的现状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种媒体不断加大隐性采访的使用力度,从而导致滥用的可能性急剧加大.滥用隐性采访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诱导式的采访

在隐性采访中,因诱导而致的新闻结论的模糊性不仅会混淆事实,而且采访者可能涉嫌违法犯罪.例如,记者为了获取某软件公司盗版销售其 他知名软件公司软件的确凿证据,检测扮成一般用户咨询该软件公司要求购写,并给出购写的可观数额和总报价.此种做法可能会得到对方的肯定答复,但是却陷入了 “陷阱取证”的模式中:或许该软件公司之前根本就没有销售过该盗版软件,而正是由于此次“写主”的主动上门要货,且有暴利可图,才会诱发犯罪而开始实施盗 版行为.许多人误以为,只要对方从事的是违法或者犯罪活动,那么新闻媒体运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偷拍偷录就无可厚非,而且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舆论监督有深 度、有力度,但是法律常识的欠缺导致新闻媒体忽略了一个法律上的严重问题:“诱导犯罪”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在记者隐性采访时,如果通过故意设“套”、“陷 阱”,诱使对方上当受骗甚至犯罪,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二)采访要求过多

一般认为,在隐性采访中,记者依法选择以一般民事主体的身份介入事件比较适宜,如扮演消费者、公司雇员.而记者如果在采访中扮演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立 法、司法、军队工作人员等),就属于越权而成为过度介入.例如,浙江某报记者冒充应聘者,参加杭州市招聘副处级干部的考试,结果被选中,直到有关部门决定商调时,才知道这是报社派记者在“考察”招聘活动的公正性.

(三)采访受到许多干扰

记者为得到某种新闻材料不惜干扰社会秩序的一种采访方式.羊城某报曾经刊登一篇隐性采访的文章,该报记者为了测试上海警方的快速 反应能力,在得到有关部门的特许后,冒充遭抢劫的外地游客,向上海110报警.报案后仅2分零10秒,先后便有4辆警车呼啸而至.此种“隐性采访”严重干 扰110报警台、医院急救中心等社会关键公共怎么写作部门的工作. (四)有可能进行犯罪

利用隐性采访实施违法或者犯罪行为.记者利用自己手中的采访权获取一些非法的利益.例如,海南某法制报两名实习记者乔装改扮到定安、琼海两县暗访 所的设赌情况.两人通过参与,分别输掉1000元和200元后,以“公开”相要挟,先后3次对当地机关进行敲诈,结果被依法逮捕.

新闻隐形采访所造成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采访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隐性采访带来的影响

由于隐性采访能够绕过种种障碍,淋漓尽致地社会黑暗面,所以往往成为记者挖掘事实真相的有力手段.但当隐性采访的范围越来越广,记者们对偷拍偷录等 设备驾轻就熟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作为记者,一种具有社会公器性质、负有重要社会责任的传媒工作人员应有的道德规范与行业素质.

(一)违反了诚信原则

采访是一种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的前提是人与人的相互信任和了解.在隐性采访中,如果记者以其职业角色介入的话,是根本 不可能达到采访目的的.因此记者便会伪装身份,根据采访的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结果,这种人际关系就不得不建立在谎言之上.这样的做法对被采访者而言 是一种伤害.

(二)容易引发记者的诱导行为

当记者以普通的社会角色介入采访的过程中时,这种获取独家新闻、制造“卖点”的心理势必会影 响记者正常的角色行使,从而产生诸如“诱导”被采访者的行为.有的记者暗访“”现象,一进所就问,“有小姐吗?”这显然有违法犯罪之嫌.曾经有 的电视台记者故意把钱包丢在大街上,甚至让人装作不慎失足掉到水里,以观察路人的反应,这些做法虽然美其名曰为测试社会公德,事实上是对他人的极大不尊 重.

(三)成为新闻记者所谓的策划性的新闻

所谓策划新闻,是指新闻媒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于新闻事件采取介入与干涉的方针,以促成新闻事件向着 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人为提升事件的新闻价值,达到轰动效应的一种行为.记者的任务本该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而不是主动成 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当记者乔装改扮,以普通的社会角色介入事件发展过程中时,如果不行使与其角色相应的行为模 式,就很难取得采访对象,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的信任,也就难以实现采访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策划新闻往往不可避免.当记者操纵了事态的发展,新闻事件就成 了记者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新闻失去了独立性,它的真实性又从何而来呢?

总之隐性采访在备受争议中逐渐成为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隐性采访能挖掘到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幕后真相,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